1.国外汽车发展简史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以自身动力行驶的交通工具是蒸汽车,它是用蒸汽机来推动的。1769年,法国陆军上尉古纳制造了一辆三轮蒸汽牵引车,用来牵引大炮。载人的动力车辆是英国人发明的。1801年,英国发明家特里维希克制造了一辆四轮蒸汽篷车。19世纪30年代初期,佳尼爵士制造了一辆六轮蒸汽车,其最高车速达24km/h。到30年代中期,英国的蒸汽车已经成为常见的载客交通工具了,有的甚至能载客达22人之多。
美国蒸汽车的发展,起源于一位名叫伊文思的发明家和蒸汽机工程师。1805年,伊文思完成了一辆由蒸汽机操作的挖泥机。这辆挖泥机重16t,是目前所知的第一辆行驶于陆地及水面的动力机器。许多美国的发明家在19世纪晚期开始试验制造蒸汽车,其中最成功的有卡哈特、道奇、罗普。数百家美国汽车公司制造的蒸汽车中,最有名的是由多伯尔、史坦莱双胞胎兄弟所制造的蒸汽车。由于难以起动及操作复杂,使蒸汽车不适合实际应用,蒸汽锅炉产生蒸汽太缓慢,不适合长途旅行。并且,许多人害怕驾驶开放式热锅炉的蒸汽车。
1890~1900年,电动车在美国非常流行。电动车以其安静和容易操作而走红一时。但是,因为它的最高车速仅32km/h,且行驶80km必须充一次电,也很令人头疼。因此,在汽油机发明后,电动车就不再为人所喜爱了。
1860年和1885年在汽车发明史上是两个该大写特写的年头。1860年,法国发明家李奥制造出一个单缸的内燃机。1863年,李奥将他所制造的内燃机装到了车辆上,这部车子在2h内行驶了10km。于是内燃机(又叫汽油机)汽车取代蒸汽车和电动车成为了可能。今天汽车所用的这种发动机是1885年最早于德国制造的。那一年,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卡尔·本茨分别成功地制造出汽油发动机。戴姆勒用他的发动机推动了一部两轮的摩托车,而本茨则将发动机装到了一辆三轮汽车上,并于1886年1月29日进行了专利立案,人们将这一天作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诞生日。
从此,汽车工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汽车技术日新月异,汽车产量大幅增加。
现代汽车的原型是在法国发展出来的。拉伐索及潘哈特是一家马车公司的合伙人,在1890年制造了他们的第一辆汽车。第二年,制造了第一部前置汽油发动机的汽车。在当时这辆汽车和其他早期的汽车一样,都是使用链条带动后轮的。1898年,雷诺以驱动轴代替了链条,这是汽车史上的一大改进。
到1998年世界汽车的保有量已超过6亿多辆,主要汽车生产国有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英国、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汽车保有量和需求量已逐渐趋向饱和,世界各大汽车公司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力求生存和发展,采取了将产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的对策,寻求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实行跨国经营,组建跨国集团。
经过长期的发展,各国的汽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德国汽车沉静,深藏不露,很少以外观“哗众取宠”,其内在表现只有那些亲身感受过的人才能领略。英国汽车稳重,内向,有涵养,用料充足,讲传统,没有夸张的外形,给人一种实在的感觉。意大利汽车外形超前,功率强劲,追求速度,艺术色彩浓厚。法国汽车我行我素,性格独特。日本汽车小巧玲珑,轻便省油,用料精打细算,注重经济性能。美国汽车豪放狂野,不拘小节,注重宽敞豪华,外观大方气派。
2.我国汽车发展简史
(1)第一阶段(1953~1978年)(www.daowen.com)
1)初创时期。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在长春市兴建,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该厂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10月起开始大批生产载重量为4t的解放CA10系列货车,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1958年该厂又试制出我国第一辆轿车,毛泽东主席乘坐后表示赞赏,并勉励一汽人继续为我国汽车工业做出贡献。
2)自主建设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汽的批量生产和其他一些汽车厂的相继投产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汽车产品品种和数量的需求,汽车企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国家决定在内地再新建一批汽车工业骨干企业。1968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开始动工兴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第二汽车制造厂,随后又建成了生产重型汽车的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这三大汽车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独立开发载货汽车产品,及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和装备大中型载货汽车厂的能力。据统计,1966~1980年,我国汽车总投资51亿元,15年中产量由年产5.6万辆增加到22万辆,产值由20.1亿元增加到88.4亿元。
(2)第二阶段(1979~1993年)
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单一经济计划模式逐渐被突破,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渐明显,汽车企业开始出现竞争。
2)企业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汽车行业形成了一些骨干企业集团,开始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部分地区打破了“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促进了汽车企业之间的协作和专业化生产。
3)国际技术的引进。我国汽车企业从自我封闭的发展模式,走向了与国际汽车企业加强合作的道路。十余年间,我国汽车企业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00多项。通过KD方式生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建设改造,使我国整个汽车工业有了明显进步。不仅汽车产量增加迅速,而且汽车产品结构也由单一的中吨位载货车变为中型汽车与重、轻、微型货车等多种产品生产,商品车、专用车、客车同时发展的新局面。
(3)第三阶段(1994~2006年)自1994年开始,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颁布为标志,我国汽车企业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其背景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汽车工业面临着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汽车市场已从单一的公费购车转向多元化结构,私人购车趋势明显上升。汽车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重要的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于1994年7月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它在总结我国汽车工业40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20世纪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汽车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措施。
在这一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植下,围绕加快汽车零部件工业和轿车工业的建设为中心,建成了以轿车工业为主体的汽车工业新体系。2004年一季度,共产销汽车129.96万辆和127.77万辆,是1993年全年的汽车产销量。其中,轿车累计产销57.69万辆和56.70万辆;载货车累计产销39.62万辆和37.80万辆;客车累计产销32.65万辆和33.27万辆。汽车产品在产量、质量、品种、性能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我国汽车工业出现高速发展的新局面。汽车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1年国家经贸委又发布了《汽车工业“十五”规划》,在客观分析国内外汽车行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入WTO后,我国汽车企业要坚持走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提出了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势汽车企业的加快发展,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的汽车行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