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共享经济开创住宿业商机之门

共享经济开创住宿业商机之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酒店业的自身属性与共享经济天然适配。中国酒店业拥抱共享经济的新宠儿就是“酒店+共享办公”。再者,“酒店+共享办公”可以缓解目前共享办公运营商大多缺乏资金以及贷款或融资的困难,利用酒店方的运营能力承担比之前更大的责任及风险。当“共享意识”不断地深入人心,基于价值共创的住宿业商业模式必然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王 俞

内容提要:中国酒店业在互联网+共享时代大潮下将会有更多的华丽转身的机会,但所有的探索现在都仍是方兴未艾的阶段。尽管如此,随着科技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酒店业的产品形态也更加丰富多元。当“共享意识”不断地深入人心,基于价值共创的住宿业商业模式必然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住宿业产品及服务的丰富性使其天生就具有超凡的跨界本领。例如,酒店可与时尚品牌合作成为绚丽的奢侈品酒店,如阿玛尼、宝格丽、范思哲酒店等;与有厚重历史感的文化遗产或古迹结合可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跨时空感体验;还有与环境混搭的树屋酒店、海底酒店、监狱酒店等。不仅如此,酒店的产品及服务甚至可以覆盖人类的全生命周期,从与产妇护理的融合,到与美容整形、康复、医疗养生等诸多产业的对接,酒店业自身携带着的浓厚跨界基因让它总是可以一次次地精彩变身。就在人们感到住宿业似乎应该不会有更大变化的时候,Airbnb这个依靠社区私人闲置房源而搭建起的住宿业平台又在互联网等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将共享经济的巨大潜力展现到人们面前,让市场又一次地“不安分”起来。

学术界通常认为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或称分享经济、合作经济(Collaborative Economy)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和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于1978年在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这种新经济模式受益于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实时信息交换便利,将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对待,使得闲置资源能在不同主体间进行共享,从而提高了存量资产使用效率,实现为消费者和所有者双向创造价值。共享行为并非当世新举,古已有之,甚至是从人类出现就学会通过合作与分享而达到共同生存的目的。然而,过去由于技术手段限制,供求信息匹配的即时性较弱,陌生人之间信用体系不易建立,使得大范围的共享行为成本过高。而随着网络通信、智能手机等技术的普及和优化,加之大量互动式互联网交易平台公司的兴起,在不断优化的信用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了以更低的交易成本促成更高效率的供需双方匹配的效果。通过供给者与消费者进行点对点的交易,可实现更加主动、便捷、实惠的商品与服务的消费。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酒店业的自身属性与共享经济天然适配。第一,中国酒店业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从总量上存在区域性供给过剩的现象,尤其是有些地方的度假及会议型酒店或高档星级酒店都存在资源闲置的现象;第二,酒店业每天24小时,每周7天无休的工作时间,让酒店内部的许多资源可以从时间分配的角度考虑如何更灵活地利用;第三,传统酒店业,在法律监管、运营模式、服务质量监控、人才培训等方面尽管都有不足但发展的相对成熟,有很多大规模的酒店集团也已形成。再加上相对的“重资产”行业特征,酒店业更容易在“共享”中较迅速地处理风险、吸引会员、建立信誉体系并产生规模效益。(www.daowen.com)

传统酒店业在共享经济中的弱点可能主要是在网络平台技术方面。先天欠缺的互联网技术基因使其自身很难将大量分散的闲置酒店存量资源信息有效地整合,也很难通过现有流量入口精确与潜在的非常规消费者直接匹配。好在酒店行业人一贯是勇于创新的。在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支持下,中国酒店业也在探索一种更加智能的租赁模式和服务内容,如:酒店为社区提供餐饮定制服务、共享停车位、共享娱乐设施,等等。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与传统自行租赁没有本质性的差异,不能算作是共享经济的“科班”产品,但对于酒店本身来说,仍是在共享理念指导下的新服务探索,是让自己更具有市场敏感度和弹性的表现。

中国酒店业拥抱共享经济的新宠儿就是“酒店+共享办公”。“酒店+共享办公”的确可以缓解目前共享办公已有平台企业相当分散、不成规模的劣势,而相对成熟的酒店业可以利用其全国化布局的物业优势为不少地区填补共享办公空间的空白。再者,“酒店+共享办公”可以缓解目前共享办公运营商大多缺乏资金以及贷款融资的困难,利用酒店方的运营能力承担比之前更大的责任及风险。而对于酒店而言这种联合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酒店业过度投资、重复建设和房量产能过剩等问题。

作为新尝试,“酒店+共享办公”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商业难点。譬如:尽管这种合作模式从设计上可以达到相互引流、提高双方商业面积坪效和毛利率的目的,但从客人角度也会对酒店的空间弹性或共享办公的服务舒适度等这些原本不同的产品提出更多样、更全面的服务要求。因此,空间内应该包含什么?这样布局如何减少不同类型客人可能感受到的各种不便?这些问题就成为现实挑战。同时,为实现顺畅共享而需要为平台化运作、会员生态系统搭建、网点布局,及其他支持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的投入和运营成本也还要有合理预期;另外,如何通过战略整合和机制协调在组织间提高信息共享效率,化解利益分享矛盾并弱化共享风险更加是能否真正实现联合促进效应的关键。同时,如何保证分享者隐私信息不被滥用,如何避免在大数据等新的技术壁垒下可能形成的新行业垄断等也是行业不容忽视的问题。

简言之,中国酒店业在互联网+共享时代大潮下将会有更多的华丽转身的机会,但所有的探索现在都仍是方兴未艾的阶段。尽管如此,随着科技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酒店业的产品形态也更加丰富多元。当“共享意识”不断地深入人心,基于价值共创的住宿业商业模式必然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