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平
新闻工作是一种“去用力而缓慢地穿透木板的工作”,需要用真情、倾真心、下苦功夫。自己以交通报的老师们为标杆,用心采访,用情写作,努力写好交通故事。
十几年前,宣传中心和我们在一个楼里办公。那时,常常拿着自己写的“豆腐块”,跑到八楼编辑部投稿。一来,离得近,爬几层就上去了;二来能当面得到老师们的指教,机会难得。老师们随和而热情,没有一点架子,鼓励我多写多练,有时当场就给改稿子,标题、导语什么的,边讲解,边修改,不厌其烦。报纸来的那天,自己格外留意,看到一篇篇稿子变成铅字,虽然只是一个个“豆腐块”,也着实让自己兴奋一阵子。
老师们鼓励我多写,写得多了,也渐渐悟出了点门道。从消息到通讯,从“豆腐块”到长篇报道,写起来越来越顺手,越来越有乐趣,采写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在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采访挥汗如雨、日夜奋战的建设者们,我写出了《达不到质量要求的推倒重来》《保沧高速春来早》《为了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日夜繁忙的收费一线,采访视服务为生命、追求服务“零缺陷”,“宁可我苦我累,不让司乘人员排队”的可歌可泣的收费员们,我写出了《情洒京石》《让和谐之风在高速公路上劲吹》《与和谐相约与文明同行》等作品,陆续刊登在《河北交通》周刊上。(www.daowen.com)
有时,与《河北交通》周刊记者老师们一同赴一线采访,收获的不仅仅是采访技巧,感受更深的是他们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拼搏奉献的工作作风,还让我懂得,只有获取最鲜活的素材、最生动的语言、最真实的人物,作品才有根有源。好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2006年盛夏,我们到京石高速一个养护罩面工地采访,机器轰鸣的工地上,上边晒,下边烤,地表温度高达四五十度,好像着火一般,空气中冒着白烟,弥漫着浓浓的沥青味儿,蒸得人脸上生疼,汗水贴住了衣衫,我们着实体会到建设者的艰辛和不易。从清晨4点多钟和工人们一起出工,中午一起在桥底下吃着用大脸盆盛着的炒豆角、大馒头,到傍晚收工,我们在现场整整14个小时。由于有了切身体会,很快就完成了一篇通讯《为了京石高速的安全畅通》,在《河北交通》周刊和《中国公路》杂志上发表,文章还在省会内刊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新闻工作是一种“去用力而缓慢地穿透木板的工作”,需要用真情、倾真心、下苦功夫。自己以交通报的老师们为标杆,用心采访,用情写作,努力写好交通故事。2006年9月,我们到全省高速公路收费站中海拔最高的收费站——宣大高速深井收费站采访,收费站会议室墙壁上一幅幅反映收费员们工作和生活的照片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突发灵感,采访之后,以《照片背后的故事》为题,写了一篇通讯在《河北交通》周刊上发表。评报专家点评:“这篇特写的独到之处是巧妙地运用了照片作为道具,反映出一个收费站上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看来作者是真动了脑筋。”2007年10月1日,我到京石高速采访,在涿州北主线站,一块写着“方学庆,收费站全体员工祝你生日快乐” 的生日牌十分醒目,收费班长方学庆说,自己从事收费工作十几年,大部分节日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在生日这天加班,更是非常有意义,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怕吃苦,上岗一分钟,就要敬业60秒。是啊,这是我们可亲可爱的收费员们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真实写照。我立即赶出了一篇题为《以实际行动向祖国生日献礼》的通讯,在《河北交通》周刊和《中国公路》杂志上发表。
《河北交通》周刊记录了河北交通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方记录成长、书写人生的园地。《河北交通》周刊伴我成长。作为一名《河北交通》的通讯员,在她创刊2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河北交通》周刊越办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