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洲
因为《河北交通》周刊这个平台,我培养了自信,克服了自卑,走出了一条靠写作为生的人生之路,尽管艰辛但也无怨无悔。20年来,我在完成内部繁重的公文撰写任务的同时,在各级媒体发表了上百篇的通讯、消息、新闻图片、散文、诗歌等,也从一名普通的材料员、通讯员成长为单位的中层干部。
我是《河北交通》周刊的忠实读者,也可能是最老的粉丝。《河北交通》周刊创刊时,我刚好从乡镇调到涿鹿县交通局写材料整一年。那时,我刚30出头,每周五是我期待的日子,因为每周一期的《河北交通》周刊一般都能按时送到。最高兴的是自己的稿子发表,自己的名字印在报纸上,一年半载还给集中寄几十元的稿费。有时候想鼓励别人也写稿,自吹说这是“名利双收”。鼓励别人成效不大,我倒是跟着《河北交通》周刊一路狂奔,不觉已是20年。
想想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师:赵志国、齐燕、刘文英、李英军;想想那些转岗的老师:李书岐、李保良、石向东、杜娟;想想那些坚持阵地的老师:李建国、樊连贵等,《河北交通》周刊之所以厚重,正是因为他们播撒青春和心血。他们是河北交通20年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特别是建国老师,在一版编辑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2个春秋,从普通的编辑成长为宣传中心的副主任、领导干部,多年来为我亲自改稿,受益匪浅。他多次应邀到我所在的单位为通讯员们讲课,我作为一名老通讯员,每次聆听都有所长进。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像张海洋等一批高学历的编辑老师已经挑起了大梁,《河北交通》周刊也成为新时代河北交通发展的“红星报”。(www.daowen.com)
《河北交通》周刊每年组织一次通讯员培训,准确地讲,我参加培训不超5次。记得一次培训,晚上赵志国主任组织了一个座谈,我说投稿不方便,建议开通投稿信箱。没想到,会后不久就开通了。在我的印象中,报刊的合订本就像书一样。但《河北交通》周刊的合订本是和原报一样大,是一本大书。记得那年是2011年,我在张家口市交通局办公室写材料时,和《河北交通》周刊的老师联系,想要一些报纸的合订本。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把多年的库存都收拾出来送给了我,之后我发给下属各单位通讯员学习,成为通讯员学习的好教材。如今,我家里也珍藏着一本合订本,尽管纸张发黄了,倒越发显得珍贵了。点滴小事,记忆犹新。
《河北交通》周刊这20年太厚重了,她是河北交通发展的20年的编年史、大事记,是研究河北交通20年发展路径的重要史料。在这20年中,作为一名交通人,凡是我参与的大事小事,总是忘不了向她“报告”。村村通工程,我写的《为县域经济强筋壮骨》一文3000多字,在头版头条发表。乡村通公交、安保工程、创建文明样板路、京新高速公路一期、二期工程、张承高速二期工程建设等,报上也都有记录。我先后参与了将近200公里的高速公路建设。两条高速都与奥运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用了13个月的有效工期,京新一期工程21公里建成通车。2015年底,张承二期建成通车,又成为一条冬奥路。一个人能参与两条奥运路的建设,乃人生之大幸。
因为《河北交通》周刊这个平台,我培养了自信,克服了自卑,走出了一条以写作为伴的人生之路,尽管艰辛但也无怨无悔。20年来,我在完成内部繁重的公文撰写任务的同时,在各级媒体发表了上百篇的通讯、消息、新闻图片、散文、诗歌等,也从一名普通的材料员、通讯员成长为单位的中层干部。2012年出版了个人文集《路边拾翠》,曾3次荣获全省交通运输宣传工作先进个人。20年变得满头华发,变得青春不在,不变的是我的笔永远在路上,不变的是老当益壮为新时代鼓与呼,不变的是希望每周五都能按时看到《河北交通》周刊,不变的是《河北交通》周刊的陪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