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动态能力形成机理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动态能力形成机理分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剖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动态能力的构成和形成机理,本书也从惯例这个基因入手。通过深入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惯例的含义、演化过程及特性,来揭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动态能力的构成。非程序性知识促进产业链惯例变化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同时它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产生结构惯例。新的产业链结构惯例将以一种“修改”的方式对下次产业链惯例演化的行为惯例发生作用。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动态能力形成机理分析

Weinstein&Azoulay(1999)认为惯例是动态能力的基因。Zollo等(2002)也认为与宽泛的胜任、资源和能力相比,从过程角度识别用于改变资源基础的特定惯例更适合于用来作为研究介质,因为惯例避免了以往研究介质模糊造成的概念界定的不清晰和同义重复。为剖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动态能力的构成和形成机理,本书也从惯例这个基因入手。通过深入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惯例的含义、演化过程及特性,来揭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动态能力的构成。

(一)产业链惯例与产业链动态能力

1.产业链惯例的内涵

作为人类组织的核心特征,组织惯例的概念最早由Stene(1940)提出,此后被认为是保证组织顺利完成任务的工作方式(Cyert&March,1963)。Nelson&Winter(1982)认为惯例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和“怎样做”这两大问题的浓缩,整个企业的运转离不开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投资等方面的惯例。Feldman&Pentland(2003)认为惯例由行为惯例和结构惯例两个部分构成。结构惯例是对惯例的抽象和概括,用来指导和改变行为惯例的变化发展;行为惯例是指特定参与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的真实惯例行为。Hodgson&Knudsen(2004)认为惯例不仅是组织过程的组织行为,还可以看做是企业思想部署。

由于现有的研究没有将惯例从企业组织进一步扩展到产业链中,本部分只能参照组织惯例的定义并结合产业链和企业组织的异同来定义产业链惯例。本书将产业链惯例定义为: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产业链组织成员在重复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可重复执行的和可预测的知识集合体。

这个定义包含几层意思:产业链惯例是产业链适应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的产物,相当于产业链的基因;产业链惯例是相对稳定的、可重复执行的和可预测的,保障了产业链惯例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产业链惯例是程序性知识和非程序性知识的集合体。程序性知识是比较稳定的,用来解决反复发生过的工作任务,产生行为惯例,如标准操作程序、规则等。非程序性知识促进产业链惯例变化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同时它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产生结构惯例。结构惯例具有架构性,集成了行为惯例,同时又指导和改变行为惯例的变化发展。

2.产业链惯例与产业链动态能力的关系

当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产业链结构惯例被激活,环境变化和产业链结构惯例两者之间自动进行关系匹配,并作出决策。当产业链结构惯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识别环境变化时,环境变化和产业链结构惯例之间就会产生不敏感的关系匹配。此时,产业链惯例就会按照惯例演化路径如图3-6中曲线Ⅰ进行演化,即产业链惯例进行自我复制,产业链就会继续沿用原有的成长机理或者经营模式运行。虽然产业链惯例内涵未发生大的变化,但产业链惯例的状态仍发生了变化。产业链结构惯例将会获得来自演化过程中所有反应的反馈并对其有所记忆,从而更新原有的产业链结构惯例,成为其应对下一次环境变化的反应基础。新的产业链结构惯例将以一种“修改”的方式对下次产业链惯例演化的行为惯例发生作用。当产业链结构惯例对环境变化表现出一定的不可识别性时,环境变化和产业链结构惯例之间就会发生敏感的关系匹配,产业链惯例就会按照惯例演化路径如图3-6中曲线Ⅱ进行演化。此时,产业链惯例就会发生主动搜索行为,凭借其自我学习能力寻找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即通过重组或者变异形成新的产业链行为惯例。而这所有的反应都将会通过一定的反馈机制被产业链结构惯例所记忆,形成一种新的惯例状态,并指导产业链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的组织行为。产业链结构惯例内涵的更新将以一种“修改”的方式对下次循环中的行为惯例发生作用,从而使得惯例的内涵不断地更新、扩散和丰富。这就是产业链惯例演化的循环结构。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过程是产业链动态能力指导了产业链惯例的演化方向,而产业链动态能力是在指导过程中产生的。两者的关系如图3-6所示。

图3-6 产业链惯例与产业链动态能力的关系

(二)产业链惯例特性与产业链动态能力构成要素的确立

演化经济学对于惯例内在特性的描述为比较科学地搭建产业链动态能力的基本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产业链惯例具有以下三种特性:一是解决问题的认知性,包括惯例的运营和惯例的改进和创新;二是协调过程的协调性;三是适应环境的适应性(Cohen,M.D.et al,1996;郑胜华,2005;江成城,2011)。图3-7反映了产业链惯例三个特性对应的产业链动态能力基本结构产生的机制。(www.daowen.com)

图3-7 产业链动态能力基本结构的产生机制

1.认知性和运作机制、学习与创新机制的关系

产业链惯例的认知性是指产业链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通过知识的收集、积累和共享,产业链构建了组织的记忆,当面对一个类似已经解决的问题时,产业链就会回忆和执行惯例,这就是惯例的运作。另一方面,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产业链惯例在具备本能反应的同时还有着更为主动变化的意识性,这得益于组织学习,体现了惯例的改进与创新。惯例认知性的两个维度决定了产业链动态能力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运作惯例和学习与创新机制。

(1)运营性与运作机制。作为能力的基因和载体,惯例在任何时候都决定了产业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此,惯例的运营性也直接决定了产业链动态能力必须具备运作能力。在产业链组织成员重复交往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做事习惯和行为模式不断增加,使得产业链行为日益成熟,并最终形成了产业链运作过程中各个领域的惯例。惯例帮助产业链保存技能、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产业链的运作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模式。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产业链惯例可以使产业链依据过去的经验安排自身的产业链架构、人才结构和技术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产业链在较长时间内运营的成功。

(2)改进与创新、学习与创新机制。产业链惯例的自我演化要求产业链不断改进与创新产业链惯例。当产业链结构惯例对环境变化表现出一定的不可识别性时,产业链惯例需要整合、创新已有的产业链惯例,以更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产业链惯例可以通过两种学习方法达到改进与创新的目的。一是通过有意识的搜寻和选择。产业链在运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有意识地投资于学习机制主动地去搜寻。当产业链外界已经存在相关的惯例可以帮助产业链做出意识或反应时,那么产业链就会对相关的惯例进行评价与选择,来修正自身惯例。二是主动创新。有时外界也没有帮助产业链适应环境的现有惯例,这时产业链就会进行创新,创新出新的惯例,从而使得产业链惯例得到不断改进和提升。因此,产业链的学习与创新机制通过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创新,不断地促使产业链惯例为适应环境变化而演化。学习与创新机制使得产业链破除阻碍自身发展的核心刚性与惰性,不断变革创新,是产业链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

2.适应性和适应机制的关系

Feldman&Pentland(2002)指出了惯例和组织适应之间的关系。大量研究发现,当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惯例通过搜寻和创新能力测探环境变化的类型,指挥产业链机制对环境的适应(Bresnen,Goussevskaia&Swan,2005)。首先,产业链将运用惯例对环境与市场的变化进行感知,识别环境变化中的机会与威胁。接着,产业链需要具备较强的整合重置能力来重构产业链网络、整合产业链内部的资源与能力。而产业链要适应动态多变的环境与市场,又必须具有柔性能力。因此,环境感知能力、整合重置能力及其柔性能力都是产业链动态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

3.协调性和协调机制的关系

自惯例概念产生时,协调性就受到重视。Langlois&Robertson(1995)认为惯例能比契约更加有效地协调组织运行,并随着组织关系的成熟稳定甚至可以替代契约。产业链惯例的建立、运用和改进,产业链成员之间知识的交流、沟通和共享,资源和能力的整合、重构和转化,冲突的解决,利益的分享等都需要产业链协调机制来进行协调。因此,作为惯例集合体的产业链动态能力同样需要产业链协调机制的整合作用。

综上所述,惯例的认知性、适应性与协调性决定了运作机制、学习与创新机制、适应机制和协调机制的存在,这些惯例和机制的存在又决定了产业链动态能力的基本构成,即产业链动态能力是以运作机制、学习与创新机制、适应机制和协调机制为基本构架要素的自组织能力整合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