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滨海高新区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关键要素

滨海高新区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关键要素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滨海高新区的自主创新体系由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参与主体组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以被看作一个代表性的创新集群。有鉴于此,中国应致力于探寻区域协同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利用滨海新区“综合改革示范区”优势,利用与中关村形成“互动共赢”的局势,创建滨海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研究重点。

滨海高新区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关键要素

滨海高新区的自主创新体系由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参与主体组成。滨海新区的目标是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高校与公共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创新体系为重点,形成高新区完整的自主创新网络体系。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以被看作一个代表性的创新集群。在表现形式上,创新集群是以新知识生产、新产品大量出现为本质涵义的创新型组织(创新型企业、各种知识中心和相关机构),在地理空间上集中或在技术经济空间中集聚并且与外界形成有效互动结构的产业组织形态。它将具有互补竞争优势的主体,在产品链与价值链的作用下被相互连接、整合成为体系,共同参与到改进共性技术的活动中,研发目标同一、创新资源投入集中,使得知识溢出随之也呈现集中,科技与经济在产业层次高度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言,成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不仅是产业集群,而且是创新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及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就是加强创新集群的建设。

创新集群还与区域创新体系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和地理规模大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创新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有着更直接和更密切的关系。在美国,几乎所有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创新政策都是建立在州和地区层次上的。一方面,这种区域创新体系是由一些当地更便于管理的产业集群组成的,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也更易于分享马歇尔所说的区域独特的外部性

有鉴于此,中国应致力于探寻区域协同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从区域合作角度看,天津与北京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两极”,滨海新区与中关村将成为“京津科技新干线”,通过协同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京津冀区域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成为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利用滨海新区“综合改革示范区”优势,利用与中关村形成“互动共赢”的局势,创建滨海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研究重点。

将构建滨海新区国家创新示范区,将之植根于“京津科技同城”效应中,发挥两地科技、教育、人才、产业、土地、港口等互补优势,在产业转移和对接、打造教育科技和研发高地、加强人才共享互通、推进文化旅游会展融合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

1.与中关村形成“错位发展、互动合作”的发展模式

依托“京津合作框架”,推动滨海高新区作为中关村的“合作共建基地”,推动滨海高新区建设“京津科技新干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共建产业园、京津合作示范区”等,聚集高端优质要素,形成“京津科技圈”;推动滨海新区“体制改革、研发转化基地和国际合作平台”,促进京津共同形成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高地。在天津滨海新区共同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平台,推进集成电路设计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合作。结合天津未来科技城总体规划,共同规划建设京津合作示范区,打造成科技、生态、宜居的新城。

2.定位“研发转化基地”,实现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权层面的转化(www.daowen.com)

借助滨海新区“先行先试”优势,以“工业设计平台”等为基础,建立区域研发转化基地,实现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权层面的“一体化”研发转化功能:技术专利、标准化认证机构;建立商标、品牌注册机构;建立技术、产权、股权交易平台。

3.促进创新型产业聚集网络的形成,与中关村错位形成产业布局

重点支持新能源软件及高端信息制造、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大力度支持产业聚集网络中关联度强的企业群落,建立政府信息、人才、技术、基金交流服务平台,形成对于国内外先进科技机构及技术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扩散”的模式,拓宽产业聚集网络;重点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域内科研院所及高校共建科技基地,促进建立政府主导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创建“招商引资—企业孵化—产品上市—技术升级”等一站式服务,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

4.发挥滨海新区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势,深化和拓展创新

在科教方面,双方建立京津校长、教师和管理干部交流挂职机制,合作共建高校重点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互相开放重点实验室、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京津职业教育机构跨区域合作办学,筹建京津科研协助共同体,合作申报国家级课题和重大科技专项,共同建设一批世界前沿研究中心、国际联合研究基地、技术创新平台等高端研发机构。

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技术创新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金融服务体系,协同中关村成为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吸引高端人才入驻京津,建立“高校—企业”、“中关村—新区”、“企业—企业”间的人才流动、人才共享机制,设立国际水平的人才教育、培训、交流机制和平台;鼓励企业探索“开放式创新”借助国内外科学技术成果、借助共同开发建设模式,为企业提供开放式技术、人才、资金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