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为快速推进工业化,政府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通过对农业剩余的剥夺,将绝大多数经济社会资源配置到了城市,并将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失去经济联系的部门,最终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以城乡分割、城乡社会断裂为特征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尽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乡关系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城乡发展还很不平衡,城乡差距甚至还有所扩大。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提出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2005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提出到2020年“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的目标,并部署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这些都为天津市推进农村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天津市是全国较早地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地区之一。早在1986年,天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天津市的城市与城郊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在全国较早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针。不久又提出“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一体化发展思想更加明确。2000年以来,尤其是2003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天津将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逐年加大了新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投入。自2004年起,天津市委连续出台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特别是2007年天津市出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条实施意见,把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市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提出了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的三个层面联动发展的战略目标,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加快“三个集中”即农业向产业园区集中、郊区工业向示范工业园区集中、农村居民向居住社区集中,充分体现聚集效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www.daowen.com)
图13-1 滨海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趋势
天津滨海新区自建区以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为根本出发点,以土地集约利用、人口适度集中、项目集中园区、生态环境改善为落脚点,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农村城市化、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争当城乡科学发展的排头兵。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第二个三年实施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和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1年滨海新区“十大改革”重点项目安排意见>的通知》(津滨党发〔2011〕6号)精神,2011年6月与12月滨海新区相继出台了《滨海新区促进农村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关于促进滨海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滨海新区自建区以来,在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减少耕地面积的前提下,运用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如图13-1所示,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2012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入新阶段,综合配套改革进入深水区,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2012年,滨海新区积极应对多重困难与挑战,攻坚克难,奋力开拓,使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7205.1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1%;财政总收入1655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1123亿元,增长22.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全年新增就业11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69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国家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区”。[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