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造高端人才高地
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以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聚集和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经营人才,打造高端人才高地。通过实施科技人才“领航工程”、技能人才“蓝海工程”和服务人才“港湾工程”,形成与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层次配套的人才结构。要聚集高端的科技和经营人才,必须营造尊重高端人才的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还要搭建支持人才自主创新的事业平台,完善相关优惠政策。
要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建立人才专项资金,形成集一流的创业平台、特殊的薪酬方式、方便的进出境服务、灵活的身份管理、完善的生活服务等为一体的创业氛围;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发挥“津洽会”、“滨海国际人才市场”等平台作用,举行海外人才招聘会,建立滨海新区海外人才引进平台,创新海外领军人才定向招聘机制;鼓励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在新区举办各种科研活动,吸引世界顶尖人才来新区进行学术交流;在引进策略方面,采用柔性的高端人才引进策略,鼓励“不求人在,但求人来”的兼职就业方式;创新人才分配方式,制定和完善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持有股权、期权的激励制度,形成一流贡献、一流报酬的分配机制。
聚集和留住高端人才的关键,不只是福利待遇问题,高端人才真正需要的是事业平台,需要风险投资,需要研发团队,需要人力资源服务,需要销售市场和政府采购,需要产业链条配套,需要更少的行政干预,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实施“保姆式”人才服务,将打造政策优势与优化引才服务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消除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聚集和留住高端人才不仅是滨海新区的事,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投入。
2.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鉴于高端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滨海新区的各相关企业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完善人才管理、培养、服务、激励、保障新机制。包括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引进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休假疗养制度、薪酬制度、奖励制度、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等。
应借鉴深圳和上海等地开展大规模的招贤纳士活动的经验,加大宣传力度,面向全世界、全国进行大规模的招聘。既是引进人才的过程,也是塑造新区形象的过程。在全国、全球面前塑造生机勃勃且可持续发展的形象,展示出滨海新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人才感到在这里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有用武之地。下力量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的领军人才,提供优良的创业和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专家公寓、白领公寓、政府公屋等不同层次、类别的人才居住设施,为人才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使他们获得稳定的居住环境,推动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对于一些紧缺的高端人才,在人才落户奖励、优先申请专项购房补贴、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及优先解决其子女入学等相关政策方面给予关照。比如,加大相关人才政策对紧缺人才的倾斜力度,适当扩大放宽所需人才的引进数量和户籍管理,设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等。(www.daowen.com)
3.大力培养本土人才
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快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全国性稀缺将成为必然,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率先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支撑不能过分依赖于外部引进,要高度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方面,应以天津科技大学滨海校区、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等新区高校为重点,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天津市高校为主体,以南洋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校为补充,通过校企对口招生、招工,以及高校教学进企业、企业人才进高校的“双师型”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缩短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技术需要与高校供给的路径,促进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互补与资源交流,建立开放性的高级人才、文献资料、科研数据、实验装备、成果转化和市场信息共享平台。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社会投入为补充,设立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教育基金,建立校企结合、专辅结合、产学结合、研用结合的人才培训和实习基地,培养适应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本土人才供给机制。
同时,以高等教育改革为契机,以新区就业岗位需求为保障,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鼓励天津市和滨海新区高等院校与时俱进的进行专业调整、课程更新和培训项目创新。在天津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人才和品牌专业,以及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各类科技项目的审批中,重点向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领域倾斜,带动适用于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研发人员、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并力争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北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教育中心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教育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