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通过“十大改革”发展经济固本强基,挖掘经济发展内在潜力,一些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获得了新突破,进一步释放了改革红利。
1.经济领域改革夯实了示范带动发展新基础
新区金融改革创新拓宽了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了金融新品种新业态。新区股权投资企业及其管理机构达1988家,注册资本有4280亿元;开发区融资租赁企业的融资租赁合同余额1800亿元,占全市50%,占全国四分之一;获批成为商业保理全国试点,开发区已注册商业保理公司9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0家、小额贷款公司9家,还有近500家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在此落户;新区金融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实力显著增强,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离岸金融、意愿结汇等金融新品种新业态格局基本形成。航运物流企业免征营业税、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等政策试点实现,其中,东疆保税港区实现我国第一笔融资租赁出口退税业务。意愿结汇和离岸金融在东疆保税港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实现了双向拓展,扎实推动与香港、澳门合作,成为全国CEPA(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示范区。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北方对外开放门户作用明显增强。东疆保税港区二期6平方公里开关运营,成为我国开关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东疆国际商品展销中心投入运营,搭建了“离岛免税”政策操作平台。中新天津生态城形成了“一岛三水六廊”的生态格局,由多个生态社区组成,同时倡导低碳生活,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注重水资源循环利用,开展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国企实力显著增强,民企发展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初步理顺了新区国资监管体制,滨海公交集团实现重组,配套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38项政策措施。截至2011年6月,新区国有资产总量已突破6000亿元,所有者权益2375亿元,民营企业达到36779家,注册资金超6000亿元,这些企业都成为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2.行政管理与审批改革进一步完善了高效能政府运行新机制
“一级政府、分类服务”的行政框架进一步加强,街镇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已在新区街镇层面全部增设税务代征服务,提升了街镇经济自主权。同时,新区高效承接市政府第二批下放的65个审批事项和职能事权,先后两批次共争取142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33项职能事权事项下放新区,另外有5个市级部门在新区中心设延伸窗口,可办理18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要件减少30%,现场审批率达到96.5%,审批效率提高80%,基本实现了“新区的事新区办”行政运行新机制,因而获得了全国机构编制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新区将25项审批事项下放到中心商务区、22项审批事项下放到临港经济区,中心商务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响螺湾商务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同时制定了《滨海新区街镇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事项指导目录》131项,街镇中心建设全市第一。专门成立了巡回服务队和青年服务队为客户提供预约上门服务,企业发展共享服务平台投入运行,设立企业发展综合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加便捷、贴心的“保姆式”服务使新区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保持全市领先。
3.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和谐新区新途径(www.daowen.com)
一是统一高效的土地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利用保护效率明显提升。新区启动了集体土地房屋确权登记,建设了统一的集体土地权属登记网络系统、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实现了土地登记动态管理。中塘镇、新塘组团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实现了统筹开发、集中交易、“打包出让”、超前防范。滨海新区房地产登记交易中心、房屋管理中心正式开始办公,同时出台了《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滨海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提高生态滨海建设水平。二是示范性城乡一体化新局面基本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日益完善。新区示范镇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135万平方米安置房竣工,农民入住1.4万人。农业科技和产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33.16亿元,已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和55个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沿海都市型农业体系加速成型。加快推进小城镇全面小康进程,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多农民得到了实惠。多层次重保障的住房体系逐渐形成,滨海模式示范作用显著增强。新区已开工保障性住房项目12个,农民还迁住宅218万平方米,竣工151万平方米。生态城公屋面向企业职工发售,港东新城保障房即将交房验收,临港经济区蓝领公寓开始租赁,欣嘉园保障房示范社区建成,中部新城北起步区订单式限价房启建。三是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格局基本形成,规模实力显著增强。新区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行预约诊疗、无假日门诊和优质护理服务;空港国际医院、天津医科大学中心生态城医院全面开工,大港油田总医院迁建工程、开发区西区医院等项目主体完工,第五中心医院、港口医院和安定医院的新建工程已经投入使用,并建成心脏大血管外科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8所医疗机构确定为信息化建设试点,改造使用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21个国医堂,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超过100万人,医疗保险参保100.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75.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82.3万人。四是社会管理探索出了特色模式,提升了公共管理水平。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投入使用,作为“1234”系统工程重要平台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中心投入运行,积极完善修改《天津市滨海新区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及一系列相关附件及操作规范,三年来已有4000名“优秀外来建设者”可以落户新区,全域覆盖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年新增就业11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692人,帮扶1657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国家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区”,评选表彰了1800名优秀外来建设者,被批准为全国首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大港胜利街以居民自治为引导,推行社会管理多元化,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实施“十大员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街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迅速增强。先期建成22个街镇社区服务中心,114个居委会社区服务站,总投资12.7亿元。实行“一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服务模式,简化了办事程序。建立“区政府——城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三级网络信息系统,实现街镇管理的信息化、网格化、数字化。2011年全年累计发放救助金7524万元,为困难群众发放救助和一次性补贴2109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310人次。建立滨海新区应急救助准备金制度,设立专项资金3500万元,现已启用应急救助准备金200余万元用于救助困难群众。
一是文化领域改革创新以民生工程为载体,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作为2012年20项民心工程之一,新区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广场“千百万”、文化交流展示、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外来建设者文化服务、滨海“2191”电影放映、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等七大举措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新建和提升了105个文化站、104个文化广场、86个农家书屋,举办了上千场文化活动,157项精品力作获省部级大奖,全区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的市民达120余万人次,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十分钟文化圈”,使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升,人民的文化生活品位有了新提高。新区整合航母主题公园、北塘古镇、中心渔港等区内旅游资源,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二是以提升综合素质满足新区发展需要为导向,人才培养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近三年来,新区在新建功能区、新建居住区、老城区内分别新建、改造提升中小学、幼儿园60余所,实现了全区3个城区、11个功能区的全覆盖,基本了解决新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同时,全区142所义务教育学校和2所特教学校全部完成现代化达标建设。在教育文化方面,引进北京东方娇俏幼儿教育集团、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等名优教育资源。在外来人口教育方面,新区每年免费培训外来人口接近20万人,其中三分之一的外来人口在新区获得了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塘沽第一职业学校、滨海职业学院被评为国家和市级示范学校。三是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提供加速度。新区组建了滨海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战略联盟,新增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13家,经市里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76家,科技小巨人达到476家,其中今年以来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414家、新增科技小巨人221家。新区着力建设一站式融资服务平台,柜台交易市场积极促进金融与科技结合,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培育指导和融资对接服务,帮助企业融资13亿元。新区推动一批技术创新平台相继建设,国家超算中心已经构建动漫与影视特效渲染、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生物信息与生物医药数据处理等五大领域应用平台,服务用户超过300家;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新建动物实验室、GMP车间。截至目前累计引进高质量项目160个、高端创业团队80余个;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一期综合楼、孵化器建成,目前已有17个项目入驻;中科院天津育成中心成立5个分中心,前期培育的16个合作项目已入驻。新区已拥有市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235家,已建成太重集团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展讯通信公司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书生软件技术公司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华大基因北方研发中心等30余家具有国内顶尖水平的企业研发机构。新区40家企业入选百家“优秀科技小巨人企业”名单,69个获奖项目中59个由企业完成的项目,57项获奖项目已经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未来科技城内首个保障房项目一期已经竣工,为企业用人解决“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了未来科技城的综合配套水平。政府搭建平台、免费开放研发机构、加大科技研发企业落户、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等方式,积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力促科研成果搭上投产“直通车”。
2012年是滨海新区安排部署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第二个三年实施计划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困难的发展环境,即有挑战也充满机遇,新区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落实责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取得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较大突破,为全面推进“十大改革”,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发挥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