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从经济特区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再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目标,经历了启动、发展深化和攻坚阶段。与之相应,在不同的阶段设立的特殊区域类型有所不同,特殊区域所担负的具体改革试验任务有所不同,其主要支撑理论也会有所不同,不断创新发展,如表4-1所示。
表4-1 改革开放试验区发展历程
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是一种抽象的空间场中的优先启动和推动核心,它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经济发展。这种效应是通过和周围腹地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效应作用强度也有所不同。在初级阶段,增长极的作用以极化效应为主,当增长极形成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扩散效应会逐步增加并占据主导地位,推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并缩小地区差距。“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吸纳周围区域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积累自身经济能量的过程。极化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生区位经济效益。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二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三是产生外部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果既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区位经济和规模经济往往可以使一些厂商以较低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极化效应是增长极形成的基本标志。“扩散效应”是指人力、物力等资源要素、产业项目、企业、制度创新等由增长极向外围地区扩散并由此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过程,这是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是使落后地区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的过程。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第一批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管理的区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系统理论(www.daowen.com)
系统指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任何系统都是由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四个元素组成的。系统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要素以一定结构形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具有各组成要素本身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因为我国经济体系的改革必然要与其环境进行输入、转换和输出的交流,以维持系统与环境的平衡,经济、社会、政治等子系统构成了社会大系统,经济体系的改革在这个大系统中动态进行。
3.协同理论
协同是指系统内子系统之间或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相干能力,表现了系统或要素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协同性就是相干性,这种相干性所产生的结果可称为协同作用。协同作用在各种类型的系统中都普遍存在,没有协同,系统就不可能存在。其中,自组织理论是协同学的核心理论,序参量在协同作用中形成后,便成为系统的控制中心,支配各个系统的行为,而这一过程正是系统的自组织过程,相应的描述就是自组织理论。协同作用是形成自组织结构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机制。也就是说,经济、社会、政治等子系统相互协调与合作,才能更好地维持经济发展大环境。
从1984年起至2005年,我国改革深度从经济体制的表层向纵深挺进,改革领域由经济扩展到科技、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从微观层面逐渐上升到中观层面,中国先后设立了各类开发区,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特殊投资来源区(如台商投资区)等,这些开发区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增长极。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典型区域,从浦东开发办公室、浦东新区管委会,再到浦东新区政府,城市和社会建设管理职能日益完善,进一步推动了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