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世纪宗教改革后基督新教的经济伦理观

中世纪宗教改革后基督新教的经济伦理观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也是新教伦理的奠基人。英王亨利八世出于政治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组成具有独特形式的新教会,以摆脱罗马教皇的管辖。

中世纪宗教改革后基督新教的经济伦理观

1.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初,因为资本主义的萌发,旧有的教会体制已不能与社会相适应,于是出现宗教改革,产生出以“民主、博爱、平等”为标志的新教。马丁·路德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也是新教伦理的奠基人。路德1517年10月在维滕贝格大教堂门前张贴了《关于赎罪券的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公开反对罗马教廷销售“赎罪券”的做法,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迅即在整个德国形成燎原之势。在瑞士,茨温利和加尔文等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英王亨利八世出于政治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组成具有独特形式的新教会,以摆脱罗马教皇的管辖。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大主要宗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国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并同罗马天主教相抗衡。此后,新教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8世纪以后,在三个主要宗教中不断分化出许多宗派,与此同时,神学思想也在不断发展。随后的地理大发现以及殖民扩张,将基督教传到了世界各地。

2.基督新教伦理观(www.daowen.com)

中世纪基督教蔑视世俗生活,他宣扬苦修的禁欲主义,教人逆来顺受,随遇而安,认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不信神者的事情。但是通过宗教改革,基督新教创立了一种新的教义,即马丁·路德提倡的“天职”观念:它说上帝所允许于人们的惟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他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去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求每个人完成他在现世中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被认为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神的召唤,即“天职”。马丁·路德认为修道院生活毫无价值,不能成为人在上帝面前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修道士放弃现世的义务是一种自私,是对世俗责任的逃避。相反,他认为履行职业的劳动乃是爱人的外在表现,劳动分工迫使每个人为他人而工作的事实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路德提倡的的“天职”观念相对说来比较传统,他将这一观念主要解释为个人应该永远安守上帝给他安排的身份、地位和职业,把自己的世俗活动限制在生活中既定的职业范围之内。

“天职”的观念在基督教新教的加尔文教派中德到了加强,取得了新的含义。加尔文教派信仰由著名教父和神学家奥古斯丁创立的“预定论”——即认为上帝是绝对自由的,他任意的将人划分为选民和弃民,赐予前者以善行和永恒的生命,而使后者陷于罪恶之中,注定要面对永恒的死亡;这种划分无论是教会还是个人的修行都是无法改变。加尔文教派宣称人们虽然无法改变上帝对于自己是否入选的预定,但是却可以证实自己是否已经入选,是否处于受到上帝恩宠的状态。验证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内心对于上帝的坚定信仰。鉴于此,他们主张一方面要把自己视为选民,把所有的疑虑视为是魔鬼的诱惑,并与之进行斗争。而缺乏自信正是信仰不坚定的结果。另一方面,为了获得这种自信,紧张的世俗生活被当作最合适的途径。因此要求信徒必须要使自己度过一个紧张的、积极向上的人生,履行天职来荣耀上帝,即如马克思·韦伯所说的“加尔文教的上帝要求他的信徒的不是个别的善行,而是一辈子的善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