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究仁学的核心特质

探究仁学的核心特质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仁者爱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儒家思想核心,在《论语》中提到“仁”字达104次,《孟子》中也先后提到157次。儒家以“仁”为核心,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孟子进一步发挥“仁者爱人”的普遍性含义,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继承和发扬了“仁政”学说,在总结历史教训时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探究仁学的核心特质

“仁”学思想首先表现为“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儒家思想核心,在《论语》中提到“仁”字达104次,《孟子》中也先后提到157次。仁的解释虽有多种,但其本质就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的一系列含义都是由“爱人”延伸。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对仁的定义为“独则无祸,祸则相亲,故字人二”。这说明仁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以“仁”为核心,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把“仁”与家庭内的血亲之爱联系在一起,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体现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情,悌表现为兄弟之间的关爱。在仁的最初意义上,家庭里的孝悌是其根本体现。孟子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事亲,事之本也。”血亲之爱是实施仁爱的起点。但孔孟把血亲之爱加以延伸和展扩。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不以血缘论兄弟,爱人的范围则更为广泛。孔子还提出处理朋友关系的道德规范,提出“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把信包含在仁之中,作为朋友之间应遵循的“爱人”原则。孟子进一步发挥“仁者爱人”的普遍性含义,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并主张天下一家,彼此相爱,并把仁爱之心推广到政治当中去,形成“表白”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仁”的思想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其次,先秦儒家的“仁”学思想特别重视“重民爱民”,认为一个统治者,如果纵其所欲,“放于利而行”,则会遭到人民的怨恨和反对,因此要重民爱民: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孔子辨证地指出富民是治国之道。统治者要治好天下,必须博施济众,推己及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对统治者而言,惠民爱民是仁的最高体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为仁的必由之路。

孔子进而指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里又从另一方面强调了从情感上遵从他人人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使民如承大祭”则充分体现了儒家重民爱民的原则,是“仁者爱人”思想的展扩。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只有得到老百姓的拥戴才能巩固统治,运筹自如:

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日:“去兵”。子贡日二“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www.daowen.com)

这里孔子强调了管理国家的三个重点,“足食”包括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大家有饭吃,有衣穿,生活好。“足兵”即国防建设。“民信”则是老百姓对统治者和国家的信赖。三者当中,孔子最重视“民信”,民心的向背是国家兴衰的关键,这无疑提醒统治者要爱民如子,诚信为上。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仁政”学说,在总结历史教训时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行仁德施仁政,则百姓拥戴,天下太平。孟子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也指出:“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二得者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同孟子一样,他得出的结论是:“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儒家重民思想是施行仁政的根本保证。只有仁者才会以德行仁。“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只有有仁心的人才能行仁政。“子曰: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所以治天下国家矣。”通过修身,到达仁的至善至美的境界,统治者才会懂得治理天下。

再次,先秦儒家十分推崇“克己复礼”的修养功夫,强调人的道德义务,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孔子将仁和礼联系起来,认为要按礼行事,必须克制自己非礼的欲望,“克己”是关键。“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信也。”要坚持道就必须克制私欲,私欲的表现虽多种多样,但金钱富贵往往是人们贪求的目标。对此,人们必须以“道”为宗旨。孔子认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就是告诫人们要经常以“仁”的道德精神去指导自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牢记自己的道德责任,而这些都依赖于“克己”的自我磨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