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无情却有情——企业文化的软约束

无情却有情——企业文化的软约束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讲“道”,重在悟“道”。“有事”是指管理者设禁忌,制法令,以繁苛政事来治国。因此,管理者应当守柔弱而不应当逞刚强。因此,以柔弱之道治理企业,表面看似柔弱,实际上是领导礼贤下士、广集人才之方式。“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作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充满了哲理,散发着睿智,蕴含着无限生机。

无情却有情——企业文化的软约束

老子讲“道”,重在悟“道”。但由于其道之本性为自然,因而悟道之途径也就不同寻常了;它不在求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而在无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以达“为无为,则无不治”之效果。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可以说形成了老子学说的精髓。

用心去读,就会发现现代管理的许多理念和行为方式,都可以在“无为而治”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雏形。因此,我们在为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深感自豪的同时,也应该不失时机地吸取营养,完善科学管理理论,以提高的现代企业管理水平。

1.“无为而治”之内涵

“无为而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过程。“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可追溯到从周文王周公开始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在周易,周公认为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始终不离循环往复的因果定律。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按它周有的规律运动变化的,植物繁殖从种子一一禾苗—开化—结果,然后生出新的种子,一年一个轮回。昆虫繁殖从卵—蛹—虫一蛾,然后再产生新卵。动物包括人类繁殖从受精卵—胎儿—幼儿——成年,然后结婚以后再产生受精卵。社会发展从乱到治又从治到乱,一个时代替代另一个朝代。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一下。”“我无事,而民自富”,这里的“无事”是针对“有事”说的。“有事”是指管理者设禁忌,制法令,以繁苛政事来治国。这样不但不能使民富国强,甚至会走向愿望的反面,即百姓饥贫天下混乱。所以老子说“有事”“不足以治天下”。但老子并不是完全否定“有事”,他还是主张“事”的,他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事无事”。老子所倡导的是“无事”之“事”,“无为”之“事”,亦即不“过”之“事”。依照事物发展必然规律而因势利导就是“无事”,也即“无为之事”。

物如此,人更如此。人是万瑞之灵者,自由是其天性。如果管理者通过烦政扰民,钳制员工,就违背了人的意愿,那么属下就可能把管理者看为异化自己的力量,而联合除之。

2.清静“无为”即“静”

老子说:“静胜躁……清静为天下正”“好静而民自正”。在此,老子所倡导的是清静管理,实际也是无为管理,所以后人常把“清静”与“无为”连说,称老子的“无为之治”为“清静无为之治”。同时又把以静制动奉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3.无欲无为即无欲

要做到清静无为,首先必须无欲。贪欲不仅是人生的大敌,也是管理者的大敌,它是造成企业混乱和灾害的源头。“祸莫大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若管理者的居功自傲、贪图享乐以及无限的占有欲和权势欲,则会导致企业的衰败。因此老子主张管理者应当“少私寡欲”,不要“可欲”,如此而使百姓“虚心”、“实腹”、“弱声”、“强骨”,做到无知无欲,心不乱,不争斗,不为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www.daowen.com)

当然老子并不是要管理者绝对的不欲,而是以不贪欲为欲,即“欲不欲”。指的是不“贪欲”,不“过欲”。实际上老子是肯定管理者合理之“欲”的,“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人不可能没有欲望、需求,管理者也这样。老子要求管理者的欲求必须合理、无私,以百姓之欲为欲。这样的“无欲”才能“无为”。这样才能通过满足百姓各自的欲求,而起到自正与自化的作用。

4.柔弱

老子“柔弱”的主张,是建立在对柔与刚、弱与强的辩证理解之上的。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则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就是说,柔与刚、弱与强这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从事物的内在发展过程来看,当其处于刚、强的时候,就预示着向柔、弱转化;相反,当其处于柔弱的地位时,由于包含着无限的生机,最终也会转化为刚强。因此,管理者应当守柔弱而不应当逞刚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以此治理企业,便可昌盛不衰。若管理者对其员工用强,则员工以强对强,企业势必陷于困弱。因此,以柔弱之道治理企业,表面看似柔弱,实际上是领导礼贤下士、广集人才之方式。

5.见微——无为即见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看到了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而强、由易而难的自然过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本,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细微萌芽到合抱之木,由一筐细土到九层之台,由脚下一步到千里之行,都是为小不为大,因此圣人解决困难从容易处着手,处理事务从细小处开始。这对于轻易而图难、忽细而为大、好高鹜远、逞强好胜的“有为”来说,就是“无为”。在这里老子提出了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思想,强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是以“无为”之手段去求其“无不为”之效果。“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综上所述,老子“无为而治”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无事而无扰,清静而不躁驰,无欲而安逸,柔弱而不逞强,为易小而不为难大,结局才能“成其大”。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成功,可以说是这个问题的经典案例。他在生前曾多次讲:“虽然人类有作为王者的力量,但唯有在适合自然的法理时,才能发挥力量而君临天下”;“凡是经营者,都必须根据天地之间的自然法理活动”;“倘使人类以其微小的聪明才智去思考问题,依照自己所想的肤浅方法去处理事务,违背了天地自然的道理,其失败与挫折乃是意料中的事。”正是松下幸之助对老子“无为”的理解与执著,才有了松下企业精神中的“顺应同化精神”,才有了松下的辉煌。

与老子深谈,你会发现,老子学说是一门内圣外王的经世学问。洋洋五千言,至少有四千字在讲道的作用,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作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充满了哲理,散发着睿智,蕴含着无限生机。处于经济大潮中的企业,不可能春江放舟般的顺利,坎坷起伏,在所难免。如何让自己的员工稳心定性,尽发潜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应该站在“道法自然”的高度,顺应“人法自然”的规律,体悟“心法自然”的内涵,通达反求诸己以惠及员工的道理。只有如此“无为”,才能汇聚英才,成就大业。因此,我们要对道家“无为而治”管理思想进行合理的转化和吸收,并借鉴西方管理之精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那么我们经济的腾飞必将指日可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