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行为科学阶段:社会需求与组织结构分析

行为科学阶段:社会需求与组织结构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梅奥据此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说: 工人,不仅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除追求经济收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还有非正式组织。马斯洛认为,人们追求自己的需求与满足,一般是按照五个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来进行的。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这种调整有利于达到最大的激发力量。

1.梅奥的霍桑试验与社会人假说

1926年,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ltonMayo,1880—1949)参加了有名的霍桑工厂试验。在试验中发现,参加试验的两组女工在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和报酬多种因素发生变化时,产量始终保持上升趋势,其生产率并不和想象中的与工作环境和工资报酬好坏、多少成正比。梅奥认为,是工人精神方面发生的变化导致了参加试验的工人产量上升:参加试验的工人成为一个社会单位,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逐渐形成一种参与计划试验的感觉,情绪高昂,精神振奋。梅奥据此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说: (1)工人,不仅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除追求经济收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还有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互为补充,对鼓舞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凝聚力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3)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则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因此,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是处理好企业中的人际关系,让下级和普通职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决策

2.X理论-Y理论

1957年美国教授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1906—1964)提出了X理论-Y理论。他把传统的管理学说定义为“X理论”,他自己的管理学说称为“Y理论”。

X理论认为:多数人天生懒惰,尽一切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没有抱负,宁愿被领导、怕负责任,视个人安全高于一切;对多数人必须采取强迫命令,软(金钱刺激)硬(惩罚和解雇)兼施的管理措施。

Y理论认为:一般人并不天生厌恶工作;多数人宁愿对工作负责,并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控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实现企业目标的唯一办法,还可以通过满足职工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目标融合一致,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因此麦格雷戈强调指出,必须充分肯定作为企业生产主体的人,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他们乐于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创造力,关键在于管理方面如何将职工的这种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在《人类动机的理论》等著作中,提出了“层次需要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求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分为5个层次:①生理上的需要;②安全上的需要;③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④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们追求自己的需求与满足,一般是按照五个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来进行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后来,马斯洛又完善了自己的理论,指出并不是低层次的需要完全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而是相对的。(www.daowen.com)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959年美国学者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1923—?)提出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工资、职务、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人事关系等属于保健因素,没有这类因素将引起许多不满,但是具有这种因素只能消除不满,而不能引起满意感和调动积极性;工作本身及其发展前途、成就、得到赏识、赋予责任等属于激励因素,有这种因素就会有满意感和积极性,但是没有这种因素却不会引起很大的不满。区分清楚这两类因素的不同,对于更好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可以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5.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认为,凡需经过学习而发生的操作性行为,均可通过控制“强化物”来加以控制和改造。正强化即用奖金、赞赏、提升等,吸引职工在类似条件下重复产生某一行为;负强化,即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来避免该行为;自然消退,即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使之逐渐消失;惩罚,即用批评、降薪、开除等,来消除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6.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ictorH·Vroom)提出期望理论,给出一个公式: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这就是说,推动人们去实现目标的力量,是两个变量的乘积,如果其中有一个变量为零(即目标毫无意义或毫无实现可能),激发力量就等于零,所以某些非常有吸引力的目标,因无实现可能就无人问津。效价是企业目标到达后,对个人有何价值及其大小的主观估计。期望值是关于达到企业目标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企业目标达到后兑现个人要求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这两种估计在实践过程中会不断修正和变化,发生所谓的“感情调整”。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这种调整有利于达到最大的激发力量。

7.亚当斯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于1956年提出了报酬公平理论。他认为,只有公平的理论,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数,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正感,实行计件工资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便同时降低产量和质量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