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守静复根的统一管理策略

守静复根的统一管理策略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清靓”即清静可谓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道德目标与柔静执法手段的统一,可以成为天下的榜样,即所谓“清静可以为天下正。”⑨可以说,老子这种虚以致静,静而致一复根,即归顺大道的柔性管理观,对建立中国古代汉唐盛世的成功管理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守静复根的统一管理策略

近年来,以老子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古代柔性管理学,在现代管理由第一阶段弹性、任性的人管人,第二阶段阳性、硬性的制度管人,进入第三阶段阴性、柔性的文化管人方式之后,于长期以西方刚性管理哲学为主导的管理学格局中脱颖而出,在外儒内道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显示出其源文化基因的强大生命力,显示出老子以“清静观”践行恒道玄德的自然法则,对中国管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哲学影响。

“一”是老子唯道管理哲学的重要范畴大道至简,“一”的清静境界,体现出老子既和谐清静而又飞扬美妙的宇宙生成观,即所谓“浊而净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它既肯定了“清静”的创始化生意义,又不绝对否定“动”和“浊”的积极意义。即天动了才能呼风唤雨,电闪雷鸣,自强不息,成为宇宙“天行健”的生命推动力;地浊了才能凝聚成型,平直广大,厚德载物,成为宇宙“地势坤”的万物承载力。在老子看来,规定事物性质的“清”和描绘空间运动态的“静”,不仅与道和德密不可分,而且与无为和治国的管理之道息息相关。特别是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体化生过程中,清和静可谓浊和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变化,具有道家《清静经》所谓的“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天人合一,自然天成的道本体创生意义,这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然而,老子所说的“一”看似整齐划一的管理系统模式,实际上并非强求一律,固定模式,而是寻求如同易经里的“既济”卦状态,在看似水火既济,阴阳和谐的理想状态中,化解种种尖锐矛盾,进入“未济”的重组整合,借助新一轮运动而达到新的更高的理想状态,将“侯王得一”那种一揽全局的高压一统,转化为泰卦上下通气,安泰和谐的大好局面。老子发现,如把“一”作为完美统一,一成不变的道本体的话,就会发生“裂、发、歇、竭、蹶”等危机,即如果强求统一发展到极致,人们就会说天不要太清澄了,否则恐怕将会爆裂;就会说地不要太安宁了,否则恐怕将会爆发;就会说神不要太灵验了,否则恐怕将会停歇;就会说河谷不要太盈满了,否则恐怕将会枯竭;就会说诸侯王公不要太尊贵高傲了,否则恐怕将会被推倒!老子这种认为在治国管理“一”统,和光同尘理想境界中,不可以绝对清澄的僵化模式,去管束和限制那飞扬灵动千姿百态的生命的自由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张是相一致的。

“静”是老子柔静管理哲学的又一重要范畴,它不仅是与西方狂热、躁动式的刚性管理对立的东方柔性管理的理想范式,而且具有妙然会心的审美意义。“清静”在甲本又写作“清靓”。靓不仅通“静”,在南方还指“漂亮”,如粤语的靓女、靓仔等美称,《后汉书·南匈奴传》也赞“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故“清靓”即清静可谓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道德目标与柔静执法手段的统一,可以成为天下的榜样,即所谓“清静可以为天下正。”老子曾赞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他认为最伟大的善行就如同利益众生而安静无争之水,它最接近恒道,居住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心情善于保持深渊般恬静,施予善于象天一样的宽厚,说话善于信守诺言,公正善于平和治理,做事善于讲求效能,行动善于顺应时机,所以不会有过错怨尤。

细察老子所言之“静”,可谓深刻揭示出水的至善本质。由于通行本老子流布已久,不少人或沿用“水善利万物而无争”之句,或改为“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为此我们必须首先确立一个解读经典的原则。就是正视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古而不全的现实,以迄今最古老最完整的帛书甲本老子为根本,只有当其毁损无解时,才可参照乙本或通行本老子补正。综观《道德经》中“静”字使用11次均意味深长,绝无歧义的事实,甲本此句的“有静”字当为真迹,被乙本漏抄半边误作“有争”,通行本见其不通才强改成“不争”的。尽管如此,未见甲本的通行本还是又犯新错,即把老子极端重要的一个“静”字埋没了。因此,我们理应把通行本以错纠错的“不争”纠正过来,恢复甲本老子善水利众有静的本性。(www.daowen.com)

“复”是老子虚静管理哲学的重要范畴。体现其守静复根的运动模式的辩证法特点,即“至虚极,守静笃。万物方作,吾以观复。天道圆圆,各复其根。复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认为,静不是一动不动的死水一潭,而是静中有动:它通达至虚妙境,就达致身心和谐的极点;坚守中道清静无为,就可忠诚厚重笃实。身旁的万物刚刚开始运行动作,我就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息反复,天象道体浑圆回环周旋,万物都复归各自的根本。复归根本就叫作虚静,这就是所谓复归本命。复归本命是恒常的天道,知道恒道才是明白人。不知道恒道的太愚妄,妄作非为会带来凶险!知道恒常之道就能心地宽容,心虚容广于是能公正无偏。公正无偏于是能治国,治国于是能顺天行事,顺天行事于是能合道。合乎恒道于是能长久,终身都不会有什么危险。可以说,老子这种虚以致静,静而致一复根,即归顺大道的柔性管理观,对建立中国古代汉唐盛世的成功管理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众所周知,自远古奠定天地万物变化之说的易学根基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哲学家,无不肯定天地万物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肯定动与静互相依存、互相蕴涵、互相转化的关系,只是对何者为本有不同看法而已。如道家主静尊道,儒家主动崇礼法家主刑重罚等。而无论是与时俱进,因势利导的易学,还是以静为本,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道学,以及力主法术势的法家等,都一致揭示出静可转化为动,柔可转化为刚,弱可转化为强的规律。特别是老子力主的“清静无为”,不仅对道家道教经义的奠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大汉盛唐主张清心寡欲,凝神静心,顺应自然,不轻举妄动,以道治国的指针,特指一种少私寡欲,恬静闲适,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身尚柔的道家治国观,而且对韩非集大成的法家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即明主应保持“虚静之心”,掌握具有典型东方神秘色彩的“术”的冷静与智慧,懂得无为等。

此外,老子的清静观对道儒互补、阳儒阴法的儒家的影响也颇大。长期以来,将视变化为宇宙惟一不变真理的易经奉为经典,好动喜功,被尊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家眼中,“动”显然具有比“静”更高的意义。王夫之所谓“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之说,就是最受儒家推崇的“动静观”。但自汉武帝度独尊儒术以来,倡导积极入世的儒家有识之士,大都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渐渐发现了老子“主静”的无为管理思想的独特价值。它并非只是表面做到“清静无为”那么简单。清静的背后是智慧,无为的背后是无不为,是由反而正、由静而动,由退而进的统御术。这给了许多只知道鼓吹先发制人,急功近利的大儒以深刻印象。如宋代大儒朱熹,就曾用两句打油诗给老子画了一副画像:“一个老头笑嘻嘻,退后一步占便宜。”含蓄地肯定了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与黄老之学,是比儒家狂热躁动,明知不可而为之,好大喜功的统治术更高明的“君人南面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