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佛家众缘合与佛商文化

佛家众缘合与佛商文化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对佛教不甚了了的人,质疑“佛商”的概念,认为佛教不事生产,并没有经商的理念和学说。这一方兴未艾的“佛商文化”现象,完全是佛教中国化之后,禅宗在中国大行其道,人间佛教的理念得到认同,广为传播,净化人心后造成的。佛家的这一“性起缘空”和因果关系的理论,旨在说明,能发大的善心大愿,结下众多的善缘,就会得到大的善果。此外,佛家尤其是禅文化企业管理,最擅长的是所谓“心的管理”。

佛家众缘合与佛商文化

许多对佛教不甚了了的人,质疑“佛商”的概念,认为佛教不事生产,并没有经商的理念和学说。但毋容置疑的是,当下以佛禅理念畅谈企业管理的学者、僧人大有人在,由信佛的企业家们建立的各类佛商协会,也在不断成立。实际上,作为最善于谈“心”说“悟”的佛家,对企业文化的贡献,不在于具体的管理智慧,甚至也不在于所谓“寺庙千年在,百年企业少”这样的样板效应。

中国化佛家的大智慧,在于使企业精神提升道德境界,使企业员工和谐快乐,使企业家解脱困惑烦恼,慈善为怀,使企业管理由心做起,为中华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多明显的好效果,受到各界好评。以至于影响到不少企业家都自觉奉行佛法要旨,积极服务社会慈善事业,以图塑造良好企业形象,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一方兴未艾的“佛商文化”现象,完全是佛教中国化之后,禅宗在中国大行其道,人间佛教的理念得到认同,广为传播,净化人心后造成的。

在佛家看来,大千世界是一个彼此互相关联,有因有果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会经过一个成住坏空的生命轮回过程。一个企业也是这样,它是一个因缘具足而生的生命体,有自己的生存发展的时空和要素,要成就一个企业就必须要有许多的条件配合,这就是众缘和合。佛家的这一“性起缘空”和因果关系的理论,旨在说明,能发大的善心大愿,结下众多的善缘,就会得到大的善果。这也就是说,人有怎样的心性,寻怎样的机缘,就会获得怎样的果报。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故不可执着贪念,只有让金钱用于布施行善,救助贫弱,回报社会,才会使企业、员工和企业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最好的回报,造福于社会与自家自身。相反,一个企业如果昧良心,造恶业,欺顾客,坑职工,就会尝苦酒,种恶果,遭恶报。这是有许多类似以三聚氰胺坑害顾客的企业一朝覆亡的前车之鉴的。同时也是重视因果报应的佛家理论,在最高学府的企业家总裁国学班里,常年占有重要一席之地,获得广泛的真心的认同,佛教慈善事业在国内做得最红火,获善款最多,普济众生最出色的原因。

所以,佛家的企业文化建设主张很多,但最主要的,一是要传承佛家的众生平等,普渡众生,慈悲为怀,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爱国爱教的精神,常怀感恩政府,感恩人民,感恩消费者之心,树立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发心行善的企业精神,在企业未盈利时期,要有文殊菩萨般的大智慧,地藏菩萨般的大愿精神,努力创业和发展;在企业赢利之后,则要自觉地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人民,有作为,敢担当。

二是要从各地有千年佛教,却少有百年企业的社会现象中吸取教训,获得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的宝贵启示,通过国学教育,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的传承,企业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努力营建一个企业精神健旺,企业发展目标明确,企业形象良好,企业人个个有理想,有作为,蓬勃向上的和谐企业。

三是参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意和同悦、身和同住、口和无争、利和同均”的佛教丛林管理的“六和敬”原则,在企业管理上做到“戒和同修”,即企业员工参与讨论、自觉认同和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见和同解”,即企业员工参与构建、自觉认同和弘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向企业英雄学习,努力为社会服务;“意和同悦”,即企业员工在企业精神的引领下,智趣相投,心意和畅,共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与业余文艺娱乐活动;“身和同住”,即为企业员工提供有必备设施,生活条件好的企业宿舍,大家亲如一家,互相关照;“口和无争”,即企业员工自觉遵守良好的道德,不背后乱讲是非,不互相争吵,影响团结;“利和同均”,即企业员工以企业为家,爱护企业,企业家关爱员工,及时将企业利润用于职工薪金福利与生活条件改善,使全体员工更乐见企业的兴旺发达,更关心企业的进步发展。(www.daowen.com)

四是懂得企业兴旺靠人才、靠资源,靠各方善缘支持的道理,为聚集更多的优秀人才,获得更多的资源,一方面服务社会,广结善缘,一方面多做善事,首先从关怀职工,培养企业员工的心性善良、心胸广阔、心智健康做起,掌握妙观察智的“和”,以平和柔软之心,教育众人学会善待员工与老板;以平等性智的“敬”,教会每个人都能尊重企业员工与广大消费者,赢得社会对自家企业文化的认同;以成所作智的“清”,获得清静心,照见自己的善良本心;以大圆镜智的“寂”,保持佛家“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的“喜无量心”,以绝对的乐观心态面对纷扰的世界,获得高僧所赞许推崇的“四智菩提”。

五是要根据一般人成长都往往要经过的任性期、率性期、见性期这三个阶段的规律,把不懂善,不懂爱,不懂法,没本事,偏偏喜欢无法无天,胡作非为,“任性”而为的人,引导成为懂善,懂爱,懂法,有本事,守规矩的人;同时把有本事,有知识,只是太执着,平时往往有很多烦恼,不善于解脱,找不到生活方向,喜欢盲目从事,“率性”而为的人,通过觉悟修心,变成慈善为怀,消除烦恼,明心“见性”的人。

此外,佛家尤其是禅文化企业管理,最擅长的是所谓“心的管理”。这就是劝人不要执着,而要放下。这方面,广州光孝寺在“祈福亚运·构建和谐:菩提树下的对话——禅与企业人文关怀”的活动中,曾以一场精彩的僧俗对话,予参会企业家和听众们以深刻的启示。正如赴会的明生法师、大愿法师等五位高僧所说,佛家的“放下”,是指放下烦恼、妄想、杂念,放下这些贪念于物质的“执着”,并不是指要放下对崇高的精神的“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不肯为这些目标去努力奋斗,他的存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了。追求目标是快乐的,以执着某一种陈规旧法来追求那就痛苦了。

同时,从当下企业为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至于天人合一的更高的生态效益的目标看,所有具有佛商精神的企业,从佛家的器世间角度说,都要努力回报消费者、回报员工、回报社会和回报国家;从有情世间说,企业不是单纯的求得利润,更应该引领、助推社会的和谐发展,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智正觉世间的灵性生命说出发,企业则要尽到人文关怀的责任,从企业家到每个企业员工,都要通过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式,做一个不执着,不妄为,不烦恼,能放下的人;一个能使人接受的人,一个能使人喜欢、欣赏的人,一个能使人需要而离不开的人;一个通过佛法禅修,能接受现实,观照自身,做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心怀慈悲,最终实现快乐一生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