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战略选择:包容性改革新思维

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战略选择:包容性改革新思维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阶段中国体制改革的特征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理论界紧密结合实际开展总结经验、着眼长远和着力创新的研究。近期拜读了常修泽教授独著的《包容性改革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及相关的多篇论文,深感这些都是就此方面作出研究的特色鲜明的著述。从今天所需要通过改革破解的诸多难题看,将改革的深层目标理解为人的自身解放和发展是对我国新阶段改革的深层思考。《包容论》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此方面较早作出了

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战略选择:包容性改革新思维

现阶段中国体制改革的特征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理论界紧密结合实际开展总结经验、着眼长远和着力创新的研究。近期拜读了常修泽教授独著的《包容性改革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以下简称《包容论》)及相关的多篇论文,深感这些都是就此方面作出研究的特色鲜明的著述。突出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开拓了视角独特的改革战略研究

跨入新世纪后的中国,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实绩,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从而将深化体制改革提上了重要议程。面对新一轮改革包含的纷繁复杂课题,《包容论》没有定位于短期需要和技术处理的层面,而是立足于中长期战略的思考,特别是从“包容性改革”的新视角展开了自己的深入探讨。在阐释包容性改革时,作者提出包括三个要义:包容性思想、包容性制度、包容性运作,认为“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显然,这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所遇到的尖锐矛盾而构思的。

长时间中,学界比较重视和较多考察了包容性“发展”,但就“包容性”和“改革”的有机结合尚少明确系统的论及。《包容论》的问世令人耳目一新,思想、制度和运作的安排兼顾了理论认识与基本实践、顶层设计与组织推动,为全面深入总结我国改革经验,剖析现阶段体制改革状况,观察中长期改革走向,增添了更开阔的视野,引进了更丰富的话语,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二、提出了新颖系统的改革战略内容

从包容性改革的“三大要义”看,包容性思想、制度、运作依次体现了认识基础、核心范畴、实现路径的逻辑,统领了全书的脉络。从包容性制度内容看,安排了“五环式改革”架构,即在经济改革方面,寻求公正的深度市场化体制;在社会改革方面,寻求各阶层社会共生的社会体制;在政治改革方面,寻求最大政治公约数的政治体制;在文化改革方面,寻求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文化体制;在生态体制改革方面,寻求以“天地人产权”为基础的环资体制。既全面分析了“五位一体”的改革,又力图提炼出包容性体制的各方面特征:从经济体制转型看,提出在市场化和公正化“两个鸡蛋上跳舞”,“市场化谨防权贵,公正化谨防民粹”的主张;从“社会共生”看,明确了“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必出走、中产必须扩大”的指向;从包容性运作看,论证了“大均衡”方略,强调要超越极端,双线平衡,在均衡中突破。包容的关键是包容“异类”,特别关注了21世纪创新的新现象——“无限制”的新人。从这些已能看出,全书以一种新体系、新概括、新观点阐发了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展示了作者独到的学术见解,读后给人以深刻启迪。

三、论证了立意深刻的改革战略取向

作者围绕《包容论》撰写了系列论文,与这本著作相融互补,从不同角度陈述了独特认知。如在《中国下一个30年改革的理论探讨——“人本体制论”角度的思考》[1]中,作者指出,就今后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无论是与前一个30年相比,还是与1919年以来中国现代史的前三个30年相比,都将是一场更深刻、更伟大的变革,因此必须思考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改革应按照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来推进的问题。作者认为,应该立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基本点,从“人本体制论”的角度思考下一个30年中国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论文详细阐述了五个观点。

第一,改革的实质在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应从横向、纵向和内核三个层面准确把握“人”的含义;抛弃“人本工具论”,树立“人本实质论”;由“不完全的、基础性人本”向“全面的、高端性人本”渐进式提升。

第二,把握“双线均衡”,即寻求经济市场化与社会公正之间的最佳均衡点。主要包括推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改革,缓解社会财富“三个倾斜”(向政府、垄断企业和非劳动者倾斜)问题;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解决资源类产品价格和税收不合理产生的分配不公问题;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联手,运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机制,缓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第三,促进“三个解放互动”,即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关系以及促进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并使三者互动。

第四,在“上”“下”“内”“外”四个方面推进经济领域体制创新。“上”创政府经济管理新体制,“下”创微观基础和市场体系的新格局,“内”创民生性和可持续发展体制,“外”创适应和应对全球化体制。

第五,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的“五环”改革。要准确把握“五环改革”每个环的“中心”;抓住“五环改革”之间的“交扣”性,使之一体化;增强“五环改革”的动力,注意防止“权贵”和“民粹”两种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2]。恩格斯在去世前一年给瑞士日内瓦共产主义者创办的杂志《新纪元》“创刊号”题词时,特意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出了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并特别申明,除了摘出这句话以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3]可以认定,这是作为亲密战友的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核心价值最浓缩、最概括的表述,也是恩格斯积其一生之体验得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重要的结论。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新社会本质的思想,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人本经济学”的观点,后一直坚持深入思考,力图探求在21世纪的中国如何建立无愧于人自身解放和发展的新体制,并在《包容论》中丰富了这一思路。(www.daowen.com)

长时间中,我们思考和设计经济体制改革,较多地强调了服务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必要的,可是在实践中又往往落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方面。从今天所需要通过改革破解的诸多难题看,将改革的深层目标理解为人的自身解放和发展是对我国新阶段改革的深层思考。尽管这一价值取向的实现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改革的中间目标和具体举措中不同程度地予以体现,并因受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制约而需经历一个过程,但是强化这一认知和思路有利于体制改革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方向,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改革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包容论》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此方面较早作出了积极倡导和系统思考,并在多项研究成果中保持这种价值取向,是难能可贵的。

四、展示了坚持探索的改革战略精神

在作者看来,《包容论》这部著作是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提供战略思维的一个尝试,是近五年潜心探索的理论成果。这种勇于尝试和孜孜以求的行动也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蕴含的一种精神,正因为有大胆试和闯的理念指引,有脚踏实地的持续求索,我国的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创新推进,为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包容论》作者以此种精神构思和撰写学术著作,积多年之研究,在“磨”出《人本体制论》和《广义产权论》两部学术著作之后,又以其为理论基础呈献给读者这部新的力作。

常修泽教授曾长期在天津求学和从事研究工作,我在多年与他交往和向他学习的过程中深深感到,这是他做学问的一贯做法,已在学术生涯和众多著述中烙下了明显印记。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我和几位年轻教师撰写出版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基史》一书,在我登门求教时,他对青年学者的著作既鼓励其勇于进取的精神,又提出了治学上的殷切希望,欣然为该书撰写了书评,至今使我们深受启迪并对学长充满敬意。从我长期开展经济学研究和后来到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从事联系专家学者工作的观察和体会看,这种勤奋治学、勇于探索、坚持创新的精神充分体现在老一辈经济学家身上,也推动着中青年学者不断深化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贡献。在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今天,我们仍然特别需要和在学界大力提倡这种精神。

《包容论》还启迪我们进一步思考全面深化改革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的深化新思维问题。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们站在了“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既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又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4]这对我国今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在取得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承担新的历史重任,迎接新的现实挑战,也必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思考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需要作出多方面研究,仅从包容性改革的角度看,就涌现了众多问题等待探讨。例如,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全面深化改革应当具备哪些新的思维?包容性改革的思维在其中居何位置?被赋予哪些新的要求和内容?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使命显然会对此提出新的课题;我国面对推动和引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要求必然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如何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思维认识包容性改革也需要作出进一步探讨。

又如,怎样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深化包容性改革研究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近年来,理论界就此作出了积极学习阐释,特别是对科学内涵、指导意义、丰富内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就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这一重要思想予以了必要分析,但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构想与实施中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尚需作出更有针对性的深入思考。包容性改革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怎样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包容性改革中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都需要进一步作出全面系统研究。为此,理论界定将继续深化和创新中国体制改革的战略研究,为推进中华民族强起来提供理论支撑。应当看到,《包容论》已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探讨,所倡导和遵循的“人本体制论”更是富有特色,相信作者将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及需要拿出新的力作。

(本文部分内容发表于《天津日报》,2014年11月10日,修改补充于2017年8月。)

【注释】

[1]常修泽:《中国下一个30年改革的理论探讨——“人本体制论”角度的思考》,《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8~286页。

[3]参见[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