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外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特区功能日益丰富。发达国家转移落后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建立经济特区承接产业转移,同时也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推动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

1.国外经济特区发展新趋势

自1547年意大利雷格亨港成为自由港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由于各国、各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不同,设立经济特区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从早期的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到出口加工区和各种功能区,再到具有国家战略性功能的综合特区,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与经验。

一是特区功能日益丰富。在近500年的时间里,当今世界已有1000多个自由贸易区和自由港,但功能从过去的单一贸易、出口加工日益向综合功能发展,从单纯招商引资向发展高新产业、改革示范发展。

二是国际化日益加深。随之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产业分工更趋明细。发达国家转移落后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建立经济特区承接产业转移,同时也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战略作用日益增强。政府推动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国外资本和技术,以特区为载体实施出口替代战略和改革先行先试战略,如我国的深圳经济特区和滨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日本的经济特区不是为了吸引外资,而是为了留住本国企业。

四是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世界各国及地区一般都选择具有区位优越的地方建立经济特区,特别是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的中心城市,如拥有国际海港、空港的交通枢纽,更具有进一步开发开放的内生潜力,集聚扩散效应、领先示范效应更加显著。(www.daowen.com)

五是法制创新日益完善。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试验区,一般都被赋予了较大的法制权利。如享受特别的优惠待遇、特殊的外商权利义务和特别的行政管理权限,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进而增强投资的安全感和信心。然而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缓慢而引起的“制造业回归”等战略收缩新趋势,加之日欧经济持续不振,极大削弱了对我国投资与产品的需求。

2.国内综合配套改革发展新趋势

综合配套改革作为一个正式用语,来源于我国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2005年上海浦东新区获批始,国家已陆续批准在滨海新区、深圳、成都、重庆、武汉、长株潭、沈阳、山西、厦门、义乌等地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的各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家部署,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区域发展定位和试验区突出任务,紧密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就金融航运、土地管理、现代服务业、政府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等领域的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分别在加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统筹城乡、建设“两型”社会、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深化两岸合作交流、创新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创新了改革思路,积累了改革经验。

例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已经开始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对于转变中国外贸增长方式和促进中国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是一次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是一次中国外贸走向便利化、自由化的全面升级。深圳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已经颁布,强调落实“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战略举措,努力实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商事登记管理、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收入分配、基层管理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温州作为金融综改试验区,将“民资主发起”及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两大重点领域,以民间资本筹建小型银行和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为突破口进行金融改革创新。

从推进改革的基本设计看,综合配套改革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过程,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体目标,以带动区域发展和探索科学发展重大课题的解决路径为侧重任务,以注重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配套性为内容标准,以改革举措的先行先试为核心特征,以地方政府与基层群众发挥能动作用为实施主体,因此成为了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特色与亮点。由于先行先试具有政策导向作用,各地均予以密切关注并积极争取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