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更深入的探索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分区研究

更深入的探索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分区研究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全国的角度看,综合配套改革经验的推广是与试验区改革实践成功同等重要的事情。

更深入的探索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分区研究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的时间毕竟不长,各试验区所进行的真正意义的综合配套改革实践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现有对各试验区的分区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改革意义、改革目标、改革面临的障碍和发展路径等一些基础层面上。这些研讨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的最初阶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是随着各试验区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需要紧跟改革实践的发展,甚至超越改革实践的发展,为综合配套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因此,针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还可以从多方面进一步深化。

1.加强试验区改革举措的配套性和协调性研究

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经了30年,已发展到强化综合配套改革的阶段。以往那种单方面与单项推进的改革方式已经不能解决当前大部分体制上的问题,需要通过配套改革举措来攻克体制上的障碍,实现改革的目标。然而配套性改革并不是几项改革举措的简单加总,而是需要使各领域的改革紧密相连,不仅不同领域的改革互相协调、互为条件,在同一改革领域内部也需要不同改革举措之间协同配合、互相促进。通过提高试验区改革举措的配套性和协调性,可以避免出现因某一方面改革滞后而形成的体制瓶颈,或因某一方面的改革举措过于超前而导致混乱。从现有分区研究看,这方面的研究还尚显薄弱。

2.加强经济理论对试验区改革实践的指导

我国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一个新生事物,综合配套的改革方式也是第一次使用,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配套改革的具体举措还缺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综合配套改革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情况下,对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关注经济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指导,注重将一些理论运用到改革实践的分析中,如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指导试验区内部统筹发展和试验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带动,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指导改革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创新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分区研究的高度和水平,从全局和长远意义上指导地区改革实践。

3.加强试验区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推广的研究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特征是先行先试,要形成解决普遍层面问题的成功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从全国的角度看,综合配套改革经验的推广是与试验区改革实践成功同等重要的事情。但目前的研究似乎还很少涉及改革经验的总结及推广的方法、措施和机制等问题。随着各试验区改革实践和成效的显现,就此方面的研究必将不断涌现。

(本文发表于《开放导报》,2008年第6期。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09年第3期全文选载。合作者:戴超,时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渤海银行。)

【注释】

[1]郝寿义、高进田:《试析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放导报》,2006年第2期。

[2]杨建文、胡晓鹏:《综合配套改革:基于津沪深的比较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3]蒋应时:《全力开展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推进改革开放》,《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4]杨建文、胡晓鹏:《综合配套改革:基于津沪深的比较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5]徐全勇:《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与制度创新的战略思考》,《浦东开发》,2007年第7期。

[6]张仁开、罗良中:《进一步推进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思路和建议》,《城市》,2008年第6期。

[7]徐全勇:《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与制度创新的战略思考》,《浦东开发》,2007年第7期。

[8]赵修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中国改革》,2007年第4期。

[9]张坤、肖绮芳:《滨海新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意义》,《城市》,2006年第4期。

[10]戴学来:《试论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1]杨建文、胡晓鹏:《综合配套改革:基于津沪深的比较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12]陈文玲:《津沪深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与障碍——兼论三地的自由港建设》,《开放导报》,2007年第4期。

[13]赵修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中国改革》,2007年第4期。

[14]郝寿义:《论综合配套改革的特征、路径与目标》,《开放导报》,2007年第12期。

[15]黄松玲、郭小广:《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经济运行机制架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6]赵修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中国改革》,2007年第4期。

[17]陈文玲:《津沪深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与障碍——兼论三地的自由港建设》,《开放导报》,2007年第4期。

[18]国家发改委体改所经济改革实践追踪课题组:《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情况调研报告》,《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19期。(www.daowen.com)

[19]戴学来:《试论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0]李家祥等:《滨海新区建设我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的对策研究报告》,《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与涉外经济》,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39页。

[21]孟广文:《建设东疆保税港区的战略构想与对策》,《天津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2]李文增:《建设东疆保税港区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港口经济》,2006年第6期。

[23]孟广文:《建设东疆保税港区的战略构想与对策》,《天津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4]廖元和:《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与战略思路》,《开放导报》,2007年第8期。

[25]阎星、高洁:《统筹城乡:从探索到试验》,《开放导报》,2007年第8期。

[26]廖元和:《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与战略思路》,《开放导报》,2007年第8期。

[27]张克俊、何飞:《关于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思考》,《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28]刘世庆:《成渝“试验区”建设比较研究——兼论四川推进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开放导报》,2007年第12期;刘昌用:《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与统筹城乡的一致性》,《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9]阎星、高洁:《统筹城乡:从探索到试验》,《开放导报》,2007年第8期。

[30]廖元和:《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与战略思路》,《开放导报》,2007年第8期。

[31]龙玉平:《成都实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之方法、经验与难题》,《珠江经济》,2007年第11期。

[32]刘世庆:《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几点思考》,《社科论坛》,2007年第3期;刘从政:《“成都试验区”建设与发展的思考》,《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6期。

[33]来亚红:《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刍议》,《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4]荆继绵:《关于建设“两型社会”问题的研究》,《湖南经济报》,2008年7月17日。

[35]来亚红:《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刍议》,《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6]李春洋:《中部地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意义》,《开放导报》,2007年第4期。

[37]龙正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中国改革》,2007年第12期;荆继绵:《关于建设“两型社会”问题的研究》,《湖南经济报》,2008年7月17日。

[38]杨云彦:《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与中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0期。

[39]张纪录:《如何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第5期。

[40]曾翔:《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1]来亚红:《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刍议》,《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2]荆继绵:《关于建设“两型社会”问题的研究》,《湖南经济报》,2008年7月17日。

[43]王强:《关于“两型社会“的理论思考”》,《湖南日报》,2008年4月10日。

[44]来亚红:《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刍议》,《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