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现阶段仍然处在新旧两种发展方式并存时期,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方式思想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科技进步与固定资本更新的基础上,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样需要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生产要素边际增长率已接近极限,再主要依靠大量投入生产要素,不仅产出效益下降,而且相对有限的资源和环境空间已很难承受粗放方式所带来的对资源需求和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努力推进科技进步,突出创新驱动,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贡献率。
为此,需要国家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重视对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投资,加快培养和聚集创新人才;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精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型发展轨道;优化科技结构布局,把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相结合,科研院校与企业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内涵式发展,切实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利用率。
马克思认为,市场经济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了竞争的优胜劣汰体制,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促使资本家加强企业管理,自觉地把扩大再生产方式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提高企业生产率。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难以取得实质转变,除了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不适应外,关键在于导致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合理体制和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从而缺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市场对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作用,促使资源要素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优化配置。同时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改变国有企业的软约束行为,强化企业科学管理,降低物耗和能耗,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效益型经济
马克思认为,资源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他看到资本为了追逐利润,不顾社会整体利益,大肆掠夺资源造成的恶果,主张发展循环经济,实行内涵扩大再生产,这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与要求。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促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致力于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为此,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经济;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和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以制度约束各种掠夺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的肆意行为;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运用科学技术和提高有机构成,发展集约型经济,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要素的产出率和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建设协同进行,通过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引导,发展城镇生态效益型经济。
参考文献:
[1]李家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思想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2]李子猷、李家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3]洪银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王敏:《中国经济转型战略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年。
[5]陆南泉、高中毅:《苏联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6]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苏联经济研究组:《二十年来的苏联经济1954—1973》,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7]王元璋:《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发展思想导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8]经济研究编辑部:《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争鸣》(上),中国财经出版社,1985年。
(本文被收入《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与现实》,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史学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部分主要内容以《马克思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价值》一文发表于《学术月刊》2014年第4期。合作者:李陈,时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方向博士研究生,现为四川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1页。
[2]同上,第625页。
[3]同上,第670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2页。
[5]同上,第355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4页。(www.daowen.com)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56页。
[8]同上,第760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4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21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00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19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48页。
[24][苏]多尔基赫:《苏共二十六大一级党在工业和建设方面的政策》,载陆南泉、高中毅编:《苏联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62页。
[25][苏]A.巴拉诺夫:《集约化的社会主义生产》,载陆南泉、高中毅编:《苏联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63页。
[26]刘国光:《略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光明日报》,1962年7月2日。
[27]刘国光:《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4页。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