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扩展和深化劳动量:内涵与外延的优化方案

扩展和深化劳动量:内涵与外延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三章有2处,马克思在分析绝对剩余价值向相对剩余价值转变时指出:“首先涉及的是劳动的外延量,而劳动的强度则是假定不变的。现在我们要考察外延量怎样转变为内涵量或强度。”即在竞争的作用下,资本家依靠科学技术,榨取工人劳动内涵量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也会和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外延量创造的绝对剩余价值相等。

扩展和深化劳动量:内涵与外延的优化方案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共有7处作出了说明。第十三章有2处,马克思在分析绝对剩余价值向相对剩余价值转变时指出:“首先涉及的是劳动的外延量,而劳动的强度则是假定不变的。现在我们要考察外延量怎样转变为内涵量或强度。”[1]他认为,在生产力发展相对较低的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一般靠增加工人的外延劳动量榨取工人创造的绝对剩余价值,但这一残酷的剥削方式遭到强烈反对,受到法律约束。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大机器的采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基于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的作用,资本家一般靠采用剥削工人劳动内涵量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第3、4、5、6处在第十五章、第十八章和第二十章。他指明,在劳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增加劳动的外延量而是增加劳动的内涵量,那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2]。即在竞争的作用下,资本家依靠科学技术,榨取工人劳动内涵量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也会和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外延量创造的绝对剩余价值相等。第7处在第二十二章。他提出,“如果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都不能增加对已经就业的工人的剥削,那就必须雇用追加的劳动力。”[3]在他看来,当资本家无法依靠工人劳动的外延量和内涵量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时,就通过增加资本,购买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来扩大对工人外延和内涵的剥削。尽管他在此论述的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方式,但其中讲到的劳动外延量和内涵量的变化,已经论及了资本扩大再生产方式的两种形式,二者的演变,根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背景,特别是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