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虽然产生的时间很长,但由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理论,还需要有一个系统完善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实践探索的演进,其需要回答的课题不断扩充与复杂,从而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理清和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从目前看,这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涵义与内容
从最初提出问题时看,我国理论界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针对当时经济发展的矛盾,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指导,并受苏联经济学界讨论的影响提出要处理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针对新的形势和发展遇到的挑战并参照国际经济学的概括,党和国家开始突出强调发展由粗放型为主转向集约型的轨道。如果说这时的认识还是限于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渐居主导地位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我国又把对外关系因素纳入进来,将出口、投资、消费的协调拉动视为经济转型的首要努力目标。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命题被提出并扩展内容,特别是被赋予“十二五”时期发展主线地位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已超出了资源配置的范围,其要转变的传统发展方式,包括了重速度轻效益、重粗放轻集约、重增加投入轻调整结构、重增长轻环境、重国际市场与投资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等多重内容。与此相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定义的表述也趋向宏观概括和覆盖多元。然而究竟如何把握我国转变经济发展的内涵,需要从哪些角度与时俱进地反映其本质内容,尚需做进一步厘清与论证,以便更好地构筑整个理论体系。
2.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规律性和国别性
从世界多个代表性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实践看,往往经历了普遍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从此种意义上说,如果以推进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标志,那么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紧密联系的转方式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共有规律,尽管多国是在不同背景、不同推力和不同时间条件下,实现了这种转变。然而各国都没有专门独立概括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乃至术语,而且中国在提出并突出全面运用这一认识的情况下,对其又赋予了明显的国情与历史印迹。(www.daowen.com)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作为一个继续实现超越任务的发展中大国的指导性理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又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特色。那么转方式的哪些方面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共有规律,哪些是我国一个历史时期由国情决定的特殊规律,从理论上弄清这些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且欧美一些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反思其发展路径,检讨其“去制造业化”模式并倡导“再工业化”,又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大规模调整经济结构为标志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否仅仅为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阶段的国家的任务?显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化及各国加强宏观调控的条件下,由多国政府推动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规律性尚需继续探讨,由此又必须加强现阶段世界领域内转变发展方式的比较研究。
3.关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性与阶段性
我国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快推进,这是由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任务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非常有必要。但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和高质量完成其历史任务,绝非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因为我国虽然很早就认识到要转发展方式,但效果一直不理想,既有主观原因,更与许多客观因素紧密相连。例如:我国长时期要受到发展阶段与水平的制约,正处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已反映了发展水平与技术水平的差距,作为人力资源大国而不是强国,决定了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尚需相当长时间的奋斗;我国长期存在保持应有速度的压力的制约,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GDP的人均水平很低,没有一定的速度就难以持续增长和解决就业压力巨大、提升生活水平等问题。这些因素并不意味着我国现今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取得实质性的进步,而是会导致加快转变面临着紧迫性与长期性、复杂性并存的状况。但是怎样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这一对矛盾,将是摆在理论界和实践工作面前的一个难题。此外,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也应把握阶段特点。
在全球化和低碳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转方式无法画地为牢,已不具备历史上很多发达国家曾具备的好条件,只能加快步伐。可是又必须考虑作为发展中大国的特点,在现阶段抓住重点和迫切问题加快推进,不应当也不可能承担过多的义务,不能忽视基本客观条件,超越历史阶段全面推进。我国应走出工业化和碳减排兼得的新路就是这个方面的一个重点,这又是构建我国特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需要完善的重大课题。
作为一个与我国实践紧密联系的理论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从诞生之时就肩负着服务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在这方面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非常多,也需要理论界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对策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