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被赋予的新内容和新重点: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被赋予的新内容和新重点: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需解决的问题很多,被称之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着力点。《建议》将此确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了社会建设领域。可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事,而是牵动和贯穿整个社会全局的重大部署。进一步值得说明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有内容被赋予了新重点。

被赋予的新内容和新重点: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自党的十七大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代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概念表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就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立意更深远,内容更广泛。从现在看,新内容更现实,要求也更高。这突出体现在:

1.突出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内容概括了三个方面,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其中的第一个转变是以前没有概括的。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还没有达到今天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程度。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与出口。现在出口受到了严重约束,于是就考虑主要靠投资拉动,而且政府投资占据了重要地位,使得投资率上升到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率下降到最低水平。这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来临及时抗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但却不能长久使用。投资历来是双刃剑,是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政府的借贷量过大,加之货币流通量很大,容易带来通货膨胀。过度投资还会造成一些行业产品供过于求、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带来一些企业效益下降甚至倒闭及大量银行坏账。因此“三驾马车”需要协调起来,突出国内需求被摆上了重要日程,而且主要是突出最终的消费需求。《建议》再次强调了这一转变,并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党的十七大强调走上内生增长的轨道就是这个道理。从内生增长的条件看,我国完全具备,因为总体上看现在还处在工业化中期偏后阶段,城镇化更是任务艰巨,2009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达46.6%,发达国家近80%,且大大低于一些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国内有许多投资需求,同时也有很多潜在消费需求,为此国家已出台了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政策。今后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等。

2.明确把保障改善民生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纳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工作

这是以往所不涉及的。胡锦涛提出了“八个加快”明确了这一思路。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需解决的问题很多,被称之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着力点。《建议》将此确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了社会建设领域。此外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大有作为。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学习讲话中指出,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GDP中占的比重都超过10%,美国达到25%,仅这方面的总量就使其排在世界经济第五位。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按此标准,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达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1万亿元。《建议》第一次在发展规划中专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事,而是牵动和贯穿整个社会全局的重大部署。这种拓展没有脱离经济发展方式,因为关系到扩大内需,有很大发展潜力。从深层次看,又关系到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实现社会和谐,标志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另一个思路转换,即财富向更为重视民生投入的方向转变。

3.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以往也重视减少消耗以提高投资效率,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远没有如今这样迫切。长期低层次的增长,使现有资源难以支撑今后的发展及实现更高的目标。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了新的突出目标。更为凸显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可以说均受其害。舟曲过去森林茂密,近50年被掠夺性破坏,植被受到破坏,与发生灾害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气候变暖问题被世界愈来愈重视,近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和中国对碳减排的承诺(我国政府承诺在2005年基础上到2020年自主减排40%至45%),更迫切地要求转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

对气候变暖及我国的作用需要正确的认识,我国现能源消费总量不是第一,人均消耗更少,美国是我国的4.5倍,因此我们强调区别的责任。但是既然肩负了重要责任,节能减排就成了突出要求,绿色经济、低碳发展自然成为近年来,特别是“两会”的热点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中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已经拥有全球四个第一,即风电装机太阳能热水器利用规模、核电在建规模、风电装机增速,这是很好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值得说明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有内容被赋予了新重点。在20世纪90年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已包括了结构调整与科技进步,新阶段又就此方面有了许多新的要求。

1.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适应新形势继续强调优化产业结构,同时突出了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一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只有加快调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主要靠投入、规模,过于依赖出口来推动增长的老路子。《建议》将此作为加快转变方式的主攻方向,贯穿多个部分。在产业结构方面,一直要求重视加强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但过去强调的是调整结构也可以促进增长,要改变单纯靠投资去实现增长的路子。而现在针对的突出问题是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发展相对偏快,在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的情况下,如何改变服务业相对滞后的境况。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早已成为增长的主体,标志着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现在强调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指信息、研发、金融、物流、商务等,属于“微笑曲线”的前端与后端,成为制造业技术知识密集的心脏和起飞的翅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因为我国制造业附加值低,缺少国际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正由于这种“软性”的要素投入严重不足、发展不够。同时也要正确看待制造业发展道路,“雁阵模式”有历史意义,今后我国还会坚持发展制造业,但是要努力走向高端,做到优势产业升级。对于我国来说,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还包括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议》作为第三大部分予以部署任务。(www.daowen.com)

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体现在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更体现在开始强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近一年来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的问题。

世界发展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都衍生新兴产业:1857年的危机促发了电气化;1929年的危机引发了电子航空航天、核能技术的突破;1979年的危机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1998年的危机加速了互联网的普及。现阶段,为尽快走出危机和培育新增长点,发达国家纷纷加大科技投入,试图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环保生命科学等方面抢占潮头,以此为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我国在这方面已具备了基础,一些方面技术已居于先进行列,这也是我国化危机为机遇,把握先机的载体,因为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第一次处在主动和前沿的位置。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温家宝在2009年11月3日北京召开的中科院建院60周年庆祝会议上作了《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提出要使新兴战略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后在两会上又称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主要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从我国看应发展哪些产业呢?国家一直在分析论证,提法也时有调整。这次全会同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确定了7个领域,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被称为“新七领域”,含23个重点方向。这个决定提出了20年内的发展目标,确定前4个为支柱产业,后3个为先导产业,并提出了政策措施与体制机制保障。

电动汽车,对减少石油等传统能源使用及排放方面有重要意义,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方向,有大发展空间,被称为产业。美国要求2015年有100万辆上路,日本计划2030年全面普及。我国目前已确定为先导产业,并且已有近10年的自主研发和示范运行,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现在我国电池生产已处于先进行列,天津动力电池——锂电方面已做到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但在材料的自主创新方面还有距离。我国正在加快解决电动汽车的使用环境,如充电等问题。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极具前瞻性、重要性,潜力很大,将大有作为。当然也要防一哄而起。现在还不十分清楚将来是个什么样子,正如美国当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那样,并不知道后来成为互联网,而且还有安全等问题要解决。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现存不合理之处在于收入差距拉大。劳动性收入在国民分配中占比过小,垄断行业与普通行业的收入差距过大。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有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有一种说法是,必须改变“强资本、弱劳动”“利润侵蚀工资”的收入分配格局,从而有利于实现公平、社会稳定和拉动消费需求。

地区结构与城乡结构的不合理是非常明显的,影响了社会公平,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也在于此。我国一直推动解决这方面问题,《建议》提出了实施区域发展总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从当前与今后的发展看:一是通过确立区域发展规划来引导各地均衡发展,为此近年国家批准了11个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文件。二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城镇化战略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三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调整企业结构方面,当前要注意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民营经济。这有利于就业,也有利于发展高科技产业。

2.在技术进步方面,突出了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就强调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开始强调自主创新,称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当时人们还有些疑惑,疑惑是否真到了这个阶段。现在形成了高度共识,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动力,要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改变以低端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制造业大国的情况,成为制造业强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将此作为加快转方式的重要支撑。

创新是历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后抓住机遇率先发展的国家的根本途径。危机的积极作用在于淘汰落后、发展先进,先进靠的就是创新。危机后往往涌现出新兴产业,基础是创新。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成功经验,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因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日本靠技术创新使汽车产业打进了美国市场。我国也不乏创新成功的案例,中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就提供了例证。我国物联网发展正处在与发达国家同一起跑线上,如无锡发展物联网起到了率先作用。我国非常需要也有条件加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综上所述,从现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被赋予的新内容和新重点看,其涵盖面和涉及面相当宽广、影响深远,既抓住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又包含了文化、政治、社会各领域及今后一个时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是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牵动全局的抓手。其要转变或培养的传统发展方式,包括了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等多重内容,非常丰富,反映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新特征与新需要。因此可以将其确立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今后也应当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来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