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论十大关系》:化解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论十大关系》:化解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国内外局势和发展动态,毛泽东深刻体察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为了化解这些矛盾和隐患,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他开始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课题。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高屋建瓴地运用辩证法特别是统筹兼顾方法,立足于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系统论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化解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所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深刻体现了时代的呼唤。当时,刚刚步入社会主义的中国面临着国内国际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在国内,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重心工作开始向社会主义建设转移。同时,由于没有建设经验,在“一五”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方面出现了照搬苏联建设的做法,结果是取得成就与暴露问题并存,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均出现了明显与隐藏的矛盾,限制了各方积极性的发挥。在国际上,毛泽东敏锐地洞察到以美苏两极为代表的冷战势力由尖锐对立开始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的迹象开始显现。而赫鲁晓夫关于斯大林错误的“秘密报告”,在给国际共运带来分裂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存在的弊病,开始引起人们广泛的思考。面对国内外局势和发展动态,毛泽东深刻体察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为了化解这些矛盾和隐患,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他开始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课题。历经大量调研,反复思考和总结,《论十大关系》应运而生。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高屋建瓴地运用辩证法特别是统筹兼顾方法,立足于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系统论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十大关系。这些关系涉及面较广,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基本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在生产力方面,对生产力配置与布局调整以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涉及重工业农业轻工业,沿海与内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关系。二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改进经济体制以促进新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涉及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等关系。三是在上层建筑方面,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以适应新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主要涉及汉族和少数民族、党与非党、革命与反革命、是与非,中国与外国等关系。

在《论十大关系》开头,毛泽东明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在最后,他又总结到:“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2]《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对如何更好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所作的战略性思考,也是对如何突破苏联模式,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反映中国经济建设客观规律的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的一次有益探索。(www.daowen.com)

历史表明,《论十大关系》的分析是正确的,为以后举行中共八大制定正确思路和统一思想认识奠定了基础。长时间实践也证明,在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必将遇到复杂的矛盾。如何破解这些复杂矛盾,坚持推进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应当注意从《论十大关系》中汲取给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