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探析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探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包含各种和谐社会理想,其中在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道家、儒家思想中都有表述。儒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就是从古至今已经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寻根溯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思想与文化促成了和谐理念的产生。这种观念突出反映了以“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公”为价值导向的朴素的小农社会理想状态,向往一种安贫乐道的平均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探析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包含各种和谐社会理想,其中在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道家儒家思想中都有表述。道家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庄子的“至德之世”构建的社会理想。他们一是反对财产私人占有,反对压迫,反对战争。二是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均主义,认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富及劳动成果应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有,劳动不仅带有高度的自觉性,而且要成为人们生活上的一种需要。三是主张“男有分,女有归”,按性别、年龄和社会需要进行自然分工,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用武之地。四是追求完善的福利社会,“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儒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就是从古至今已经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据儒家经典记载,小康社会是指一种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比之更高级的是一种公有共享、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孔子的“天下归仁”、《礼记·礼运》中的“大同”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此外,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种理想社会的影响。(www.daowen.com)

寻根溯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思想与文化促成了和谐理念的产生。这种观念突出反映了以“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公”为价值导向的朴素的小农社会理想状态,向往一种安贫乐道的平均主义和谐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