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般意义上说,之所以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观发挥着指引作用,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所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叫发展和怎么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每一项要求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经济发展相连,反映了新形势下对经济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使之更加高层化、科学化。以人为本,要求经济发展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应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重视经济发展也被赋予了更全面的要求。协调发展,是要做到“五个统筹”,特别是防止在经济发展中因片面追求速度而导致大起大落,真正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广泛研讨使我国经济发展观实现了由只关心高速度到关注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第一次提升,那么科学发展观又使经济发展观实现了在更广阔视野、更高要求和更深层次上的第二次提升。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对我国正确经济发展观具有指导意义和提升作用,根本点在于二者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马克思非常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论》就是一部追求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经济协调发展的巨著。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表的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正确看待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统筹兼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其指导下的正确经济发展观继承了前人关于发展的正确思想和品格,又实现了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正确经济发展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子系统,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特殊要求。在不同国度下,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观也会有不同的关注点和特征。如我国经济发展观的演变历程没有就经济发展重要性出现重大争论。罗马俱乐部关于经济增长的悲观论调在中国没有市场。即使在“文革”中,经济发展在表层理论上也是得到认可的。另外,始终把如何看待速度及其与比例、结构、效益的关系当作了讨论的重中之重,又深深打上了我国实现赶超需要的历史印记。这些也表明,经济发展观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推进而不断发展。
需要看到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针对新的形势和需要,党中央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总结了以往经济发展的经验,体现了问题导向,指导着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健,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此新时代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五大理念,经济发展观的认识必须围绕新发展理念予以新的提升。我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使命正在于紧密结合贯彻五大理念新的实践,从学理上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运行规律,推进新时代的科学发展。
(本文主要部分选入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八次会议文集《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注释】
[1]参见《经济研究》编辑部编:《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争鸣(一九四九—一九八四)》(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www.daowen.com)
[2]参见《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全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
[3]《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6页。
[4]参见刘国光:《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5]参见《经济研究》编辑部编:《中国经济理论问题争鸣(一九八五—一九八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张卓元主编:《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5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李家祥主编:《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稳定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6]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7]参见《经济研究》编辑部编:《中国经济理论问题争鸣(1990—199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陈德华等编:《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李家祥主编:《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