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泛探讨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广泛探讨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多理论研究工作者通过深入考察经济发展过程得出了相当接近的结论,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种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以高投入支撑高速度的方法。

广泛探讨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时间大体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被摆到了我国工作的中心位置,经济发展得到举国上下空前重视,于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发展就成为实践中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在这一阶段,党和国家就经济建设方针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经济学界的几次集中研讨具有重要意义。

1.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着决策机构和学术界认真总结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人们发现,之所以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以来国家投入不少、速度很快,但效果却很差,原因之一在于指导思想上实际存在着为生产而生产的偏向。这涉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生产目的问题。因此在1979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以“要真正弄清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题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之后,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研讨。[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是这场讨论中的突出问题。尽管人们对如何看待内涵有许多不同见解,但多数人均赞成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应当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批评了长期存在的为了追求高速度而忽视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需要之间关系的错误观念与做法。虽然这场讨论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但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深化经济发展目的的认识发挥了有益作用。

2.80年代初关于走出新的发展路子的认识与讨论

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当时国民经济存在严重比例失调的问题,党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经验时,陈云认为,过去一说要增加产量,就要新建多少工厂,这个办法不一定好,在现有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多数情况下比建新厂效益高。因此进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应该是我们今后发展工业的一条新路子”[3]。众多理论研究工作者通过深入考察经济发展过程得出了相当接近的结论,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种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以高投入支撑高速度的方法。这种做法虽然增长率比较高,但却缺乏实效,消耗过大,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为此,在1981年召开的第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要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

党的十二大报告在阐述20世纪80年代初至世纪末的经济建设战略目标、重点、步骤之后进一步强调要“把全部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这一思路的指引和促进下,80年代初经济学界不仅继续探讨了经济发展速度与比例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集中研究了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战略与途径等多方面问题。一些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专著专门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在经历着一系列历史性转变,如从过去常常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更加注意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从过去片面追求高速度转变为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任务等。[4]虽然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这些认识还是很初步和尚待深化的,但是基本观点却很有远见,从发展新路径的角度推进了对经济发展内涵与要求的认识。(www.daowen.com)

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关于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快速发展的认识与研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市场取向改革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宏观经济失衡问题凸显,经济发展速度出现较大起伏,通货膨胀严重,收入差距明显拉大,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经济乃至政治问题。面对新的矛盾,经济学界就如何认识和怎样解决我国经济失衡问题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讨,具体内容涉及了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及其管理、中国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地区经济结构、收入分配不公的成因与对策、经济稳定与治理整顿经济秩序等。尽管出现了许多不同见解,但学术界普遍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要坚决防止大起大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持续快速发展。为此,要防止某一时期经济过热,要注重经济稳定,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5]20世纪80年代末,党和国家提出了实行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由于求取稳定与协调是为了保证更好发展,90年代初,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强调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观点,认为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而是要扎扎实实,讲求实效,稳步协调发展。[6]

4.90年代中期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认识与研讨

90年代初,我国推行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进一步迅速和协调发展。但仍沿用了以往高投入、多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仅资源受到严重约束,而且容易滋生经济不稳定因素。为此,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强调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由此,经济学界又兴起了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问题的集中探讨。[7]这场讨论不仅研究了有关经济增长方式类型及其关系等基本理论,而且讨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方法,强调了从技术进步、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加强管理等方面要效益,进一步明确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些又从内容上进一步推进了对经济发展观认识的深化。

以上仅列举了对经济发展观演变影响较大的认识变化情况,没能全面介绍和反映全貌。但仅就这些就可以看出,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泛讨论,经济发展的目标、内涵与要求得到了更清楚和正确的展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