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一般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从体现国情、富有特色、统领全局、长期作用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至少有以下五方面创新:
1.指导思想论:从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统筹兼顾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非常注重为经济发展确立指导思想,在这方面有着许多经典案例。如,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刚刚步入社会主义的中国,面临国内外复杂的关系和矛盾,鉴于苏联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失误及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这一模式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的危害,毛泽东立足于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系统论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十大关系。在分析十个方面突出矛盾时,他娴熟地运用了辩证法,既指明重点所在,又强调兼顾各方,为我国正确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指导思想。如,针对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他要求兼顾三个方面,调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8]《论十大关系》提出和运用的统筹兼顾思想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作出了率先尝试,不仅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的理论准备,而且提供了做好经济工作的长期指导思想。
还如,从我国20世纪80年代最初提出经济发展战略之时看,首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根本转变,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以此为前提,又针对当时实际情况要求树立积极奋斗,量力而行,长期建设的思想。
又如,21世纪初,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爆发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思考,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解决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首先指导着经济发展走上正确道路。
再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提出了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坚持”之一提了出来,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虽然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阐述的,但包括着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实践中纠正唯GDP的偏向就是例证。
2.战略目标论: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思路,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再到新“三步走”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是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其中的发展目标发挥了统领作用,因此根据实践的进展不断作出新的规定。如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进入新世纪,党针对基本实现“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目标的实际情况,又提出了到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
党的十九大基于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会报告就经济建设方面作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部署,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对经济发展战略设计与实施的创新。
3.根本动力论: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理论,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是解决了发展动力问题。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理论,其中就计划和市场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的手段的判断和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创新认识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后党中央又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理论,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完善了改革开放的部署。
根据发展新的历史起点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4.发展主线论: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走经济建设新路子,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新世纪初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系统深入论述,再到“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包括体现问题导向,确定发展的主线。20世纪80年代初,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临跨世纪的新形势和新需要,党和国家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提出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8年党中央又在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进程中深刻总结了经验教训,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时作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部署,这是对经济发展主线的首次明确概括。
201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提出“十三五”时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发展主线是“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5.阶段转换论: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的提出成为新形势下的创新理论。因为这一判断体现了实践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反映了中国跨入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需要。
考察世界追赶型经济体的发展历程,较成功实现目标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等经济体,一般都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即起飞阶段、高速增长阶段、中高速或中速阶段、中低速或较低速阶段。不同阶段反映了后发优势发挥作用的情况,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主要途径。这些经济体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韩国先后经历了二十多年和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时期,GDP年均增速分别为9.7%和8.02%,其后经济增速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和80年代开始约下降一半。
中国自2012年经济总量增速开始下降,背后是快速发展的支撑条件发生了变化,从而表明必然要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因此以经济发展新常态来概括和分析新的发展阶段是客观使然,就此予以高度重视是具有前瞻性的体现,所作出的理性论述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