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世纪初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

新世纪初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才能使我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自此之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还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新世纪初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

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至2000年,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提前5年完成了再翻一番任务的情况下,按现行汇率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双双超过了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此,我国宣布如期实现了“总体小康”。然而这种小康还只是一个低标准、偏重物质消费、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因此在跨入新世纪,面临如何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之际,2002年,党的十六大科学总结了长期发展的经验,分析了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的需求与条件,提出了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8]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深化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这个设计规划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过程中的新阶段性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又对我国到2010年、建党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作出了划分和大体部署,这被称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小三步”。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判断。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高度概括并系统地阐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从宏观上规定了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的数量要求,而且强调了新目标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成为一个宏观与微观、城市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宏伟目标。

与此同时,党的十六大报告还分析了实现新阶段目标的必要性。报告指出,当时达到的小康水平仍存在局限性,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尽管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平还相当低,2002年底将达到的人均GDP为1000美元,仍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只有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才能使我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从实现总体小康到迈向全面小康,这里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内容更为丰富。“小康社会”所指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新构想,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www.daowen.com)

党的十六大还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9]这是在总结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和科学分析我国新发展阶段面对的国际形势与国情的基础上作出的新概括。发达国家走的都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之路。我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尚有重要任务待完成之时又面临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大势。我们没有必要重复国外的老路,而是应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带与促的关系,使我国走出既符合国情又顺应历史潮流的富有特色之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离不开我国的城镇化问题。因为工业化意味着农业就业人口和农村居住人口的大幅度降低。为了使从中游离出的大量人力资源得到利用又避免“城市病”,推进城镇化就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概括适应了这种需要。两条新的发展道路的谋划虽然不仅仅属于经济领域,但也大大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途径理论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