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推动改变以往每年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做法,开始着手谋划中长期发展计划。这些都使从整体和长远上研究和规划经济建设既非常必要又成为可能。198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作出了标志性的设计,明确提出“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为此,党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2]。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明确阐述了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1.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党的第十二大报告将我国该阶段的经济发展目标及其具体内容概括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从一九八〇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〇〇〇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3]
这个战略目标是对我国一直沿用的“四个现代化”提法的具体化。邓小平首先就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作出了说明。1979年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4]他还提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根据这个意见,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20世纪末以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为突出标准的战略目标,从而使经济发展战略更加明确,切实可行。
从当时情况看,这一目标应该是很宏伟的。实现翻两番,我国的经济建设会以世界并不多见的速度增长,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会大大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整个社会经济面貌必将大为改观。同时,这个战略目标是在全面分析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突出强调了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明确提出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避免了过去那种在提出经济发展任务或目标时,往往没有把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摆在应有地位的错误做法,从而将经济增长与改善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当时看来,所谓小康水平,就一个国家来说,主要指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中等发展程度国家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达到相当于当时中等发展国家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程度。虽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体现了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的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和全国亿万人民的愿望。
2.经济发展战略重点
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需要干多方面的工作,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有主有次,有重有轻,不能主次先后不分,为此必须确立发展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二大报告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提出在以后的二十年内,要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www.daowen.com)
3.经济发展战略步骤
到2000年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是全国范围内总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国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分为“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前十年,从1981—199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从1990—2000年,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将会有较快的提高。实行这一战略步骤,体现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发展战略更为切实可行。
4.经济发展战略原则
党的十二大报告还用较大篇幅分析了在全部经济工作中必须特别注意解决的重要原则。一是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和继续改善人民生活。二是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三是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四是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这些原则中,第一条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强调了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和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基本属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后三条阐述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属于经济发展战略的体制保障问题。此外,报告还强调了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提升经济总量,要求在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上,逐步从以外延为主转向以内涵为主的轨道,逐步改变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建立完善的地区经济结构。
与此同时,我国理论界也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集中研究。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学会等单位联合召开了多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座谈会,推动学术界研究国外经验,探讨中国特色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后,经济学界形成研讨高潮,讨论了发展战略的由来、概念与特征,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选择、制定原则、具体目标、指标体系、实现途径等。以此为基础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如《试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新战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5]等。这些基础性理论研究为创新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反映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与经济学界讨论的问题及其成果一起标志着这一重大特色理论的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