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证角度讨论的第一点是成熟公司内部净盈余的扩大趋势,我们在前面曾用(D+S)—(R+V)来表示。在表7.3中,我们将R(重置费用)与V(净投资)加总,并用GV(总投资)来表示二者之和。该表明确反映了内部净盈余的扩大趋势,从而证明了一个论断:虽然在高速增长期刚开始的时候,制造业总体而言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外部资金作为其总投资的来源,但(S+D)/GV,或者说内部资金占总投资比率,却在20世纪70年代稳步提升,最终在1976—1980年超过了100%,并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墓本保持了这一水平。11
表7.4 特定产业内部资金占总投资比率 (单位:%)
资料来源:宫崎义一著,《日本经济的构造及行动》,筑摩书房1985年版,第220页。
就这一比率调查每个特定产业,我们发现,到了1970年,它在不少产业已经突破100%大关,如表7.4所示。1974年,这类产业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延伸到化肥(121)、金属制造(136)、橡胶制造(104)、采矿(117)等产业。
硬币的另一面,即公司更多依赖内部资金的反面,则是金融机构投资模式的转变,其持股数量的显著增长即为证明。这类持股在股份总量中的相对份额从1950年的12.6%稳步上升至1971年的32.6%,而个人持股份额却从1950年的61.3%下降到了1971年的37.2%。12这种模式转变自然表现为公司间交叉持股关系网较以往覆盖更广,而金融机构往往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现象在复活于占领结束后的财阀型集团中很有代表性。至于财阀系企业中集团内部持股的程度,只消举一个例子就够了。住友商事(贸易公司)1967年的前十大股东以住友银行为首(占8.06%),紧随其后的另外九家公司也都能确定它们隶属住友集团,这十家加在一起,占商事公司资本总额的比重高达42.5%。(www.daowen.com)
我们将每个新复活的财阀型集团资本额全部加总,并计算集团内部持股在每个集团中的百分比,就会发现,随着高增长时期的推进,这一比例总体呈现出表7.5所示的上升趋势。每个财阀型集团内部的公司间矩阵式交叉持股情况已由宫崎整理统计并制表,为我们展现了如今存在于每个集团内部诸多不同产业公司间的交叉持股盛景。在这种情况下,像前面第三章提到的那样,每个集团内部普遍采取连锁董事制,并通过由成员企业总经理参加的每月例会加深成员企业间这种紧密联系的程度,就显得顺理成章了。13
表7.5 财阀集团内部交叉持股比例的趋势 (单位:%)
资料来源:宫崎义一著,《日本经济的构造及行动》第1卷,筑摩书房1985年版,第241页。
就组织层面而言,这种矩阵式交叉持股与战前的财阀体系并不相同,但在实践中,它却发挥着几乎与后者一模一样的作用,而且,它与战后所谓的“联合大企业”14也极为相像。早年间,私人企业独立发展抑或借助并购发展,均采取横向和/或纵向扩张的形式,在1895—1907年和1920—1939年期间的美国尤其如此,但二战后却迎来了产业复合型企业或联合大企在西方国家攻城略地、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代。例如,“1961—1969年间,规模已然很庞大的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收购了美国最大的面包商、美国最大的连锁旅馆、美国最大的房建商、美国第二大汽车出租公司,以及一些大型金融保险类公司和其他公司”。15在日本,横向、纵向的网络式扩张一度是原财阀集团公司的惯用手法,而像丰田汽车公司之类的独立大公司则效仿ITT这样的美国公司,采取集聚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