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本坚持不改汇率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回顾

日本坚持不改汇率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回顾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日本政府面对主要由日元低估引起的明显贸易失衡,却仍是在坚定不移地维持原汇率不变。不管怎么说,《史密森协定》于1973年2月以失败告终,此后迎来了第二次汇率浮动期。

日本坚持不改汇率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回顾

这里有必要再对与刚刚讨论过的宏观经济管理失当密不可分的日本政府汇率政策做一番简要回顾。大家可能还记得,1949年4月,日本尚处于被占领状态时就确定了360日元/美元的单一汇率,当时许多专家都认为这一汇率好比是照顾一个恢复期的高尔夫球员而给他增加杆数。之后不久,随着日本制造业恢复了潜在效率并进一步赶上位居前列的西方国家,继续保持360日元/美元的汇率便意味着日元低估。在第三章(表3.1)中,我们比较了一些发达国家在1950—1973年期间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结果显示,若以1950年的水平作为墓数100,日本的指数高达1412,而美、英、西德三国分别为210、210和411,也就是说,日本的增长速度比美、英两国快了近6倍[6]。这一情况如果属实,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1949年建立的360日元/美元的汇率将严重低估日元对美元的价值,过去的几十年就是例证。

事实上,西德就曾在1961年令其马克升值5%,1969年又再度升值9.3%。然而,日本政府面对主要由日元低估引起的明显贸易失衡,却仍是在坚定不移地维持原汇率不变。28按照1971年12月《史密森协定》的要求,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6.88%(中心汇率为307日元/美元)。但尽管处于这样的汇率水平,日本贸易在1972年还是出现了巨额贸易顺差,事实上都超过了1971年的数额。日元被低估这一问题,甚至早在美国于1973年2月决定贬值美元前就已经足够清楚。不管怎么说,《史密森协定》于1973年2月以失败告终,此后迎来了第二次汇率浮动期。结果,日元汇率立即升到了265日元/美元的水平。但日本银行再度以“逆向肮脏浮动”的方式实施干预,似乎想要通过抛售之前积累的美元来消化对日元的过度需求,最终维持日元汇率墓本不变长达七个月左右,直到第一次石油冲击来袭。

就石油冲击前的那段时间而言,上述汇率插曲与1972—1974年通货膨胀的关联在于,恪守低于均衡汇率水平的日元固定汇率制,由此导致高物价被输入日本。如果日本和英国一样,也在1972年6月放弃了《史密森协定》,情况可能会截然不同。然而事实是,在1972年下半年到1973年春季这关键的几个月里,汇率调整的拖延加剧了努力抵消国际收支顺差过程中的宏观经济管理失当。

如果对如下事实只字不提就结束本章是不公平的:就货币和汇率政策而言,日本政府及日本银行确实从1972—1974年的通胀经历中吸取了宝贵教训,因此,当第二次石油冲击于1979年来袭时,他们的政策反应便更好地满足了解决突发事件的需求。

【注释】
(www.daowen.com)

[1]assignats,最初只是一种债券,后改为法偿。

[2]mandats,一种为取代指券而以土地担保的货币。

[3]参考土地估价法中的“路线价法”。

[4]Minister of Local Autonomous Bodies,这一职务后升格为自治厅长官、自治大臣,据现有资料,河野一郎历任农林大臣、经济企划厅长官、行政管理厅长官、副总理及负责东京承办奥运会事宜的国务大臣等官职,似无可能担任此职,这里恐系作者笔误,谨据原文译出。

[5]1平方英尺约为0.09平方米。——编者注

[6]原文为7倍,应为作者笔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