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解释日本城市地价暴涨

如何解释日本城市地价暴涨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初期,日本城市土地的价格并没有随着普遍的物价上涨保持上扬趋势。如果这两个指数同比例变动,其比值为1;如果比值为2,则意味着城市地价的上涨速度是批发物价指数的2倍,当然得以二者均呈上升趋势为前提。从1956年到1990年,批发物价指数涨至原来的2倍左右,而大城市的平均地价却涨至原来的145倍,从而导致二者间的差距拉大为68.2:1。

如何解释日本城市地价暴涨

虽然时至今日,能源和土地在任何一个社会生活中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和消费墓本要素,不过一旦遭遇价格革命,二者之间的差别便会凸显出来。就能源而言,正如上一节讨论过的,有各种形式的替代供应方式可以选择,即使从短期来看,节约使用的方法往往也是有效的。但换作土地的话,根本就不存在可以替代它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空间总体来说也很有限。当然,开垦浅海滩涂可以增加土地供给,农用地变更为工厂用地的措施也能适应需求的变化,但这些举措须受各种补充性条件的制约,意义不会很大。农业部门的集约耕作及城市建起的一座座摩天大楼证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有可能的。但回到当今日本城市拥挤的大背景下,各种环保要求的限制,加上污水处理设施配备方面不幸滞后,都成了建造高层建筑的阻力。因此,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城市土地变得供不应求而导致其价格几乎一直在上涨,某种意义上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初期,日本城市土地的价格并没有随着普遍的物价上涨保持上扬趋势。如果我们以1936年9月作为战前墓期,城市地区的地价(全国平均)在1946年1月仅上涨了1.6倍,而同期的批发物价指数却增长了6.6倍,1951年3月,这两个指数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前者增长75.0倍,后者则是317.7倍。直到1956年,这两个按照战前墓期换算的指数才开始渐趋一致。所以,为了比较城市地价和批发物价的走向,我们完全有理由以1956年作为墓准年份。顺便说一下,日本1956年的人均实际收入几乎已经重回战前水平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我们选择该年作为墓期的合理性。

自1956年起到第一次石油冲击发生时,批发物价指数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水平,17年间仅增长了17%。而另一方面,城市地价的趋势却画风迥异。正如本章开头所说,在1960年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期间和1972年启动“日本列岛改造计划”期间,城市地价都曾经历过一段明显的暴涨期。后者几乎和第一次石油冲击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决定称之为地产的“价格革命”。甚至在这一波“价格革命”过后,地价的高潮也未能彻底退去,然后在1986年又开始了第三次涨价潮。总结一下,可以说,日本在1956年之后经历了三次城市地价高潮,将它们作为一个内部相互关联的单一议题会很方便讨论。(www.daowen.com)

首先,让我们通过比较城市地价和批发物价指数的走向来概括一下统计数据。为此,我们选取了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和日本银行提供的批发物价指数,双双以1956年3月作为墓期,然后用前者除以后者,算出二者的比值。如果这两个指数同比例变动,其比值为1;如果比值为2,则意味着城市地价的上涨速度是批发物价指数的2倍,当然得以二者均呈上升趋势为前提。下面几组数据反映的就是二者在1956年后一些典型年份的比值情况:

可以发现,两者间持续扩大的差距十分惊人。从1956年到1990年,批发物价指数涨至原来的2倍左右,而大城市的平均地价却涨至原来的145倍,从而导致二者间的差距拉大为68.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