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认为“价格革命”指的是欧洲国家16世纪初和17世纪上半叶的物价暴涨现象。按照厄尔·J.汉密尔顿的说法:“早在16世纪,西班牙物价走势便呈上扬之态——首当其冲、势头最劲的是安达卢西亚地区,且持续时间长达百年之久,事实上,各类物价的谷值和峰值在当时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安达卢西亚的物价在16世纪上半叶翻了一倍都不止,到该世纪结束时更是涨了四倍多。在离安达卢西亚最近的新卡斯蒂利亚地区,物价增长了三倍;在老卡斯蒂利亚—莱昂及巴伦西亚地区,物价则增长了两倍半。”2毋庸置疑,“价格革命的首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的剧增……[尤其是]在征服墨西哥和秘鲁之后,白银产量爆炸式增长,在萨卡特卡斯、瓜纳华托和波托西又发现了丰富的矿藏,加之16世纪中叶将汞齐法引进采矿业,所有这些均促成了价格革命”。3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价格革命中,货币工资水平明显滞后,以英格兰为例,其工资水平在16世纪仅提高了五分之一,而同期物价上涨了150%。凯恩斯认为,工资水平滞后这一事实意味着“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的成果更多落入了奸商而非雇佣劳动者手中”,4他接着断言,“对实业家、投机者和奸商而言,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发家致富又如此容易的机会,在世界现代史上前所未有”。5
凯恩斯所言极是。传统价格革命系金属货币存量和商品供给之间的平衡受到外部干扰所致,其特征是最终产生有利于提高利润而非工资的新的相对价格结构,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因此得到了发展。(www.daowen.com)
当然,许多国家的经济兴衰史中都有大量规模相当于、往往还要超过这场“价格革命”的推高通胀型价格增长案例。相关例子不妨参考:法国在18世纪90年代的大革命期间因发行指券[1]和新币[2]引发的恶性通货膨胀;美国在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期间经历的美钞风波;德国继一战结束后迅即爆发的严重通货膨胀;日本在1944—1949年的百倍级物价飙涨,等等。然而,这些事件都是因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异常失衡引起总体物价上涨的例子,之所以会发生,也是钻了无节制地或无法控制地发行非自由兑换纸币的空子。
西班牙价格革命的例子与上面这些国家的例子截然不同,前者大致属于相对价格结构在单个外部因素影响下骤生巨变的情形,而其他例子中的主要因素则是战争及其副产品导致的过剩需求,以及非自由兑换纸币的滥用。考虑到这种差异,对于日本同时涉及1973—1974年石油冲击与1972—1973年城市土地价格疯涨的情形,我们大可称之为“新价格革命”。由于在日本遭遇的这两起事件中,价格失衡的商品都是近乎普遍使用的生产要素,可以想见,追求经济效率的一般原则将导致在可能的领域使用其他生产要素来替代,或者换一种更为节约的方法使用眼下价格失衡的生产要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双重价格革命”是如何在20世纪70年代乃至其后影响日本经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