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则上讲,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高增长率意味着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和(或)总工时(或劳动力总量)的增加。这两个因素对战后日本都十分重要,但就像前面在第三章所述,前者要更为突出。现在还从原则上讲,在竞争性市场中,生产率的提高就意味着单位成本的降低,因而也意味着市场价格的下行趋势。英格兰在19世纪最后25年里实际发生的情形,可以说完全符合这一理论预期:虽则名义人均收入从1873年的35.15英镑降至1893年的34.71英镑,但对价格的下跌进行调整后,实际人均收入(按1913—1914年价格)却是从1873年的28.81英镑增加到了1893年的39.00英镑,增幅达35.4%。4不过,这种情形也许跟当时处于最典型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关。自那以后,除了美国在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有过短暂的几年,就很难再看到有可比性的竞争性市场运行表现了。
如今,市场的不完善让寡头公司有了抬高价格的能力,再加上工会有相当强大的对抗力量,已经使得日本这种成熟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形发生了一定变化。首先,可以通过一个假设的例子,用对比图的形式进行分析,如图5.1所示。
假设一国经济中有四个产业:(a)汽车制造;(b)造纸;(c)稻作农业;(d)理发业。就像在真实世界中一样,由于每个产业技术条件的独特性,其生产率增长率本身就不同于其他产业。这种比率按年计算的话,最高的是汽车制造业,7.5%;其次是造纸业,3.5%;然后是水稻业,1.5%;最后是理发业,没有任何增长。在模拟的古典竞争条件下,所有产业都适用:生产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导致价格降低一个百分点的三分之二。据此举例,如果生产率年增长率为7.5%,则价格每年下降5%,等等。就理发业而言,由于假定其生产率无增长,其价格水平也就跟着保持不变。这些关系在图5.1左侧以一条呈60度负角的实线表示。这条实线连接a、b、c、d四点,且d点稳定在原点。现在假设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四个产业的生产率年增长率都翻了一倍,例如汽车制造业从7.5%上升到了15%,等等。在古典竞争条件下,这意味着价格降低率也会比之前多一倍:汽车制造业由5%上升至10%,等等。现在的新关系在图5.1中以一条连接a′、b′、c′、d′四点的虚直线表示。需要注意的是,这条虚线与前面的实线斜率相同,但位于前一条上方,而d′点同样还在原点。如果四个产业比重相同,则整个经济的平均价格降低率将从2.1%上升至4.2%,由此反映出经济中生产率增长率的普遍提高。
现在来看看画在图5.1右侧的现代阶段对照图。假定经济中存在四个和古典时期同样的产业,而且各个产业的生产率增长率也是各不相同,具体数值同古典阶段。但现在这个新情境中的主导型假设是:无论生产率增长率达到多少,只要某个产业这一比率最高(我们的例子中是汽车制造业),它就一直位于代表价格变化为零的垂直线上。另外还有一个总的假定:某产业与生产率增长率最高的产业之间在这一比率上的差额,将导致该产业相当于此差额三分之二的价格涨幅,仍以呈60度负角的直线表示(见图5.1中右侧连接A、B、C、D四点的实线)。这种假设的理论依据是:(1)在寡头垄断时代,通过高定价[1]的做法,生产率提高所得利益将在相关产业内部由“资方”与“劳方”共享,而不是通过降低价格转移给消费者;(2)由于工会的注意力以自我为中心,且主要聚焦于其在自身行业或企业中所处的相对地位上,其对抗力量反而有助于上述做法的实现(资方通常不会过分强硬地拒绝工会的涨薪要求,只要他们无须提高其产品售价便能消化掉这部分费用);(3)随着劳动力市场与经济的同步扩张,自然会出现工资率平均化的趋势,不过得除却诸如需要训练多年的特殊技能、劳动强度或者与工作环境相伴而生的内在不适或风险等因素。(www.daowen.com)
如果这些假设成立,那么,不仅生产率增长率和价格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会像图5.1中的AD实线那样,而且当生产率增长率普遍翻倍时,这条线还会向右上方移动一段距离,具体距离则取决于从A点上移到A′点的线段长度,就如连接A′、B′、C′、D′四点的虚线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四个产业比重相同,整个经济的平均价格上涨率也会翻倍,即从2.9%变成5.8%。所以,古典阶段和现代阶段的状况对比是非常明显的。在同等生产率增长水平的假定下,一个引起普遍的价格降低,另一个则是普遍的价格上涨;而且,生产率增长率越高,前者价格降低幅度越大,后者则是价格上涨幅度越大。
图5.1 理论上的生产率增长与价格变动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