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世界市场原材料和燃料价格的上涨格外敏感,石油价格在1973年10月—1974年1月间涨了3倍,几乎瞬间就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影响,这从表5.1所示的1973年后半期至1974年前半期有效需求的几个组成部分按实际价格计算比例显著下降就能看出。
表5.1 1973-1974年有效需求成分的变化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经济企划厅经济研究所;基于以1965年物价表示的期间实际价格计算。(www.daowen.com)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期间“私人消费支出”和“工厂、设备方面私人投资”的减少,实际上要对有效需求的下降负全责,所以,日本当时也进入了衰退之势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阶段。但日本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很快便对新的形势有了比其他国家都要确切的理解:这标志着一次主要受制于一场新“价格革命”的历史性转变,而这场革命必然导致原材料和工业燃料成本不可逆转的上调。一开始,日本产业界应对这场“价格革命”的唯一办法,是以前一阶段丰厚的利润作为缓冲,消化掉增加的成本,同时利用这种方式为寻找新的突破口争取时间。如果我们计算一下主要企业的“实际利润”,即账面利润减去折旧和存货价格调整,就会发现它们在1973年10月—1974年3月的会计期内突然变成了负值,一如表5.2所示。持续至1973财年上半期的“美好往昔”,在石油危机后再无重现可能,然后在1975财年上半期(1975年4月至1975年9月)更是出现了总赤字。失业人数也从1972年的平均值73.5万人上升到1974年第四季度的85万人,到了1975年第四季度更飙升至113万人的峰值,而在这一过程中,女性与老年人就业人数相对下降得最严重。
表5.2 首次石油冲击期间主要企业的“实际利润”情况 (单位:十亿日元)
资料来源:经济企划厅基于日本银行《主要企业经营分析》统计数据所撰《1976年日本经济白皮书》(日文版),第278页。
如前所述,即使没有1973—1974年的石油冲击,10%增长率的至善年景到1970年也墓本走到了尽头,但日本资产阶级并不愿意承认这一趋势。之后石油冲击的到来,近乎粗暴地提醒世人,高增长存在根本上的短暂性,且高增长阶段亦有一些消极方面。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增长过程出现的结构性爬行通货膨胀,以及环境破坏加剧的影响,它们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重大问题。与此密切相关的还有关于经济增长的福利内涵问题。我们现在就来一一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