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本钢铁业的成功策略

日本钢铁业的成功策略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钢铁产业的例子在这方面尤其具有启发意义。日本钢铁产业实现这一惊人扩张的过程是在通产省的行政指导下,通过产业资金部会钢铁小委员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的。5而在采用连铸法方面,日本钢铁产业更是居世界首位。为了这一目的,早在1966年中期,相关部门就按照时任日本兴业银行行长中山素平7的建议开始了私下活动,而该行长期以来一直是钢铁龙头企业的融资银行。

日本钢铁业的成功策略

这些家长式的做法无疑会在整个制造业部门造成清一色的高投资率,然后,毫不奇怪的是,投资再生出投资,甚至一项耗资过巨的投资计划事后想来也是合理的。日本钢铁产业的例子在这方面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1955年——大约就是在这一年,日本人均收入据称已恢复到战前(1934—1936年)水平——日本粗钢产量为941万吨,相比之下,美国和苏联分别为10617万吨和4527万吨。但到了1974年,日本的产量增加了11.34倍,高达11713万吨,苏联增加2倍,为13600万吨,美国则增加0.25倍,为13220万吨。日本钢铁产业实现这一惊人扩张的过程是在通产省的行政指导下,通过产业资金部会钢铁小委员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的。每个五年期都会制定一个所谓的“合理化投资计划”,将其中用于扩大产能的投资目标总额通过政府官员和产业代表的协调讨论,在墓本友好的氛围下分配给各竞争企业。这种五年期投资目标额的惊人扩张过程如下:

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十年及之后,钢铁产业的革新如火如荼,突出表现为扩大各种墓础设施如高炉和轧钢机的单位规模。很多人知道后应该都会意外,截至1975年10月,在全世界范围内运转着的20座最大高炉中,除了苏联的克里维里赫高炉以5026立方米的净容量高居榜首,剩下有13座都在日本。5而在采用连铸法方面,日本钢铁产业更是居世界首位。(www.daowen.com)

随着墓础设施的单位规模越来越大,六家钢铁巨头(八幡、富士、川崎、神户、住友和日本钢管)6几乎互为竞争对手,考虑到相关增量投资异常庞大,通产省官员和主要融资银行开始担心可能存在竞争过度的危险。面对这种情况,行政指导此时毫不掩饰地介入,提出合并两家最大的企业——八幡和富士。为了这一目的,早在1966年中期,相关部门就按照时任日本兴业银行行长中山素平7的建议开始了私下活动,而该行长期以来一直是钢铁龙头企业的融资银行。中山素平是倡导合并的推动力量,按照他的说法,1965年的经济衰退给了他启发,争相建设大高炉的势头再继续下去,势必会造成国家经济资源的浪费,但如果竞争的企业数量减少一些,当时已经出现的创新成果就能更合理地应用于该产业;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这种念头越来越强烈。通产省官员显然也很赞同这一论断,战后日本最大的一次合并计划于是开始悄悄地往前推进。这类行动的消息在1968年4月被泄露给了一家报纸,随之而来的是公众铺天盖地的争论,大多数经济学家也直言不认同中山素平的这一主张。然而,通过中山素平耐心、机智的运作,再加上通产省官员强有力的行政指导,八幡和富士的合并终于在1970年3月成为现实,由此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本制铁。这家公司在1975年凭借3252万吨的原钢产量居世界首位,排在第二的美国钢铁公司则以2395万吨的产量被它远远甩在了后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