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本经济:从工业结构到平均生产率提高的巨变史

日本经济:从工业结构到平均生产率提高的巨变史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统计数字可以证实,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产业结构的巨变史。表3.11用一个概略图反映了该国三大经济部门中有酬雇佣劳动力构成的变化。而且,拿制造业部门内部来说,在这长达2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附加值高于轻工业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相对比重显著上升。工业结构的这种转变自然会带来整体经济平均生产率提高的结构,尽管个别产业的平均生产率并未提高。

日本经济:从工业结构到平均生产率提高的巨变史

以上讨论从逻辑上充分表明,日本在1953—1973年这20年的高增长期中,必然经历了产业构成方面显著的结构性改变。其一,通过简单的计算很容易就能看出,即使每个产业的具体生产率没有变化,劳动力也没有出现净增加,但是仅需劳动力从低附加部门向高附加值部门转移,就能实现国内净产值的增加。假设一个经济体由两个部门组成,其中一个部门的人均生产率为10,另一个为30,最初劳动力在两个部门间平均分配,比方说,50对50。这个时候的总产值是2000。假设现在将低生产率部门中的10人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那么总产值就变成了2200,或者说提高了10%。当然,这种转移极有可能需要增加资本,因为高生产率部门的资本集约程度多半比较高。

现在,统计数字可以证实,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产业结构的巨变史。表3.11用一个概略图反映了该国三大经济部门中有酬雇佣劳动力构成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的相对下降——可以根据三大部门中单位劳动力的相对收益能力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假设整个经济单位劳动力收益能力的均值为1,那么第一产业是0.41,第二产业是1.20,第三产业是1.23。而且,拿制造业部门内部来说,在这长达2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附加值高于轻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的相对比重显著上升。再从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生产与整个工业生产的比值来看,它们的相对比重也从1955年的51%提高到1965年的64%,再然后是1975年的75%,当时也许是工业发达国家中最高的。这一趋势也从表3.12的统计数字中得到了证实,该表同时反映了1950年后新产品的出现对扩大工业生产的作用。如该表所示,从1950年到1969年,工业生产增加了18倍,但在1951年之前就已存在的老产品比重却缩小到总量的60%左右,而新产品的比重,尤其是电子和石化产品的比重,却呈持续大幅上升之势。工业结构的这种转变自然会带来整体经济平均生产率提高的结构,尽管个别产业的平均生产率并未提高。我们可以说,这里展现了所谓日本高增长“奇迹”的另一个侧面。

表3.11 1947—1974年有酬雇佣劳动力构成变化

资料来源:总理府统计局。

表3.12 新产品于扩大战后日本工业生产的相对贡献 (1950年工业生产量=1.00)(括号内数字系占当年总量的百分比

(www.daowen.com)

注:
a.包括钢铁制品、有色金属、机床、铁壳船、硫酸、硫酸铵、棉织品、水泥、平板玻璃等。
b.包括收银机、电冰箱、日光灯、电视机(黑白)、己内酰胺、喷气式飞机燃料、合成纤维和纺织品等。
c.包括拖拉机、复印机、空调、真空吸尘器半导体收音机、电子计算机、环氧乙烷、丙烯腈对苯二甲酸聚苯乙烯和合成橡胶等。
d.包括铝合金窗框、电子计算器、加法机、彩色电视机、二氧化乙烯、聚氨酯泡沫和聚丙烯等。
资料来源:据《日本经济白皮书》(1970年,日文版)编制。

【注释】

[1]本书中的“西德”和“东德”是西方人的习惯称谓,在我国,严格意义上称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但由于本书用英文写作,故按原文译为“西德”和“东德”。此点,敬请读者理解和注意。——编者注

[2]即夹线器。

[3]2003年10月更名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4]Masahiro Takemoto,此处系音译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