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缝纫机产业之后,照相机产业和钟表制造产业先后崛起,它们均随着出口的增长而扩张,并得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来加强自己的优势地位。表3.4通过罗列货币价值,展现了这两个产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表明,随着这两个产业的发展,出口份额重要性凸显出来。1953年左右,日本实际上没有照相机出口,但政府在这一年专门为照相机设立了输出检查所,目的是保障产品质量,以使日本照相机的海外形象一开始就不会受损。随后,在树立日本照相机品质形象方面也迅速取得了进展。没过多久,日本便跃升为世界照相机市场上最大的出口国,这从表3.5对三个主要出口国出口照相机数量的比较中就能看出。
表3.4 钟表和照相机生产、出口和进口情况(若干年份) (单位:百万日元)
资料来源:《经济学人周刊》(Ekonomisuto),1976年6月15日,第80页。
表3.5 1965和1974年西德、美国与日本照相机出口情况 (单位:台)
资料来源:《经济学人周刊》,1976年6月15日,第80—81页;《贸易、工业白皮书》(各论),1975年(日文版),第145页。
缝纫机、照相机和钟表之类出口产业的发迹史是值得注意的,它们无疑体现了日本战后扩张时期特有的活力。但是,毕竟这三个产业在正常年份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加起来都不到2%,很难说它们在日本高增长时期的出口扩张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调查近年来成为主要出口项目的产品,如钢铁制品、机动车辆和船舶,从而了解它们的生产和出口增长情况,以及这些增长是如何实现的。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就会发现缝纫机产业发迹故事中的墓本元素——家长式的行政指导如何使它在国内竞争和政府对海外销售的支持之间实现巧妙的平衡,进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通过革新和规模经济显著提高了生产率,同时也改善了产品质量——在那些支柱产业中也有本质反映。表3.6、3.7和3.8概括了上述三种主要产品的扩张过程,同时表明,在每种产品的总产量中,出口份额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表3.6 钢铁制品生产、出口和进口情况(若干年份) (单位:千公吨)
资料来源:筱原三代平著,《产业构造论》,筑摩书房,1976年,第286页。(www.daowen.com)
表3.7 客车生产、出口和进口情况(若干年份) (单位:辆)
资料来源:筱原三代平著,《产业构造论》,第287页。
表3.8 铁壳船生产、出口情况(若干年份) (单位:千总吨)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编,《1975年经济统计年鉴》,1976年,第208、236页。
1955—1975年间,日本的出口按美元计算扩大了27.7倍,而据表3.9所示,那些主要品类占出口总量份额的增长幅度已经超出了相应比例。
表3.9 1950—1975年主要品类占出口总额份额 (单位:%)
资料来源:据日本银行编《1975年经济统计年鉴》第205—208页数字计算得出。
但毫无疑问,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世界贸易整体异常迅猛地增长这一皆大欢喜的偶发事件,也让日本从中获益;同时由于1949年在经济恢复期确定的日元低汇率,更使得日本的出口如虎添翼。由此,日本得以实现将近2.0的增长弹性,或者说相当于世界贸易整体增长率两倍的年出口增长率。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随着早前密集创新的成果与规模经济一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日本产业在世界舞台上的异军突起尤为引人注目。就生产率和市场份额而言,日本许多产业均已迈入世界前列。1965—1971年,日本出口增长在非社会主义国家贸易增长总量中所占比例如下:钢铁制品占54%,机动车占46%,民用电子设备和器械占90%,铁壳船占54%,通用机械占38%。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