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告别高增长:日本经济增长面临转折点

告别高增长:日本经济增长面临转折点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也迎合了前述研究机构对日本经济增长潜力的预期。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球热议“日本奇迹”时,本书作者都留重人先生撰文提出日本经济增长面临拐点,算是对日本模式的警告。本书则是作者基于那篇文章写就的专著,他从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方面于日本的影响、日本的民主化改造及产业政策、包括环境在内一系列增长衍生问题等角度分析认为,日本经济的高增长难以持续。

告别高增长:日本经济增长面临转折点

二战之后,在美国的支持和引领下,西方经济体实现了快速重建和发展。日本经济在1960—1970年的表现,超额完成了原本以为很难实现的“十年倍增”计划,“日本奇迹”的风头很快盖过此前流行的“西德奇迹”。日本的政府咨询机构——综合能源调查会因此在1970年7月发布预测认为,日本经济在1970—1985年将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年均8.5%~10.6%的增长(参见本书内容)。这种高增长的预期在当时是日本社会的主流看法。

石油危机、越南战争以及货币动荡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遭遇战后未曾经历的困难。同样受到石油危机冲击,但日本的很多产业仍然在20世纪70年代快速发展,并迅速形成同美国同行竞争的优势,典型如汽车行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有美国学者认为,未来的世界将是“日本第一”。这也迎合了前述研究机构对日本经济增长潜力的预期。

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球热议“日本奇迹”时,本书作者都留重人先生撰文提出日本经济增长面临拐点,算是对日本模式的警告。本书则是作者基于那篇文章写就的专著,他从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方面于日本的影响、日本的民主化改造及产业政策、包括环境在内一系列增长衍生问题等角度分析认为,日本经济的高增长难以持续。日本后来的经济增长速度验证了都留先生的判断:1972—1992年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不及OERC预测下限的一半;1992年之后的二十年,增长速度则不及1%。

都留先生是熊彼特的学生,深得现代经济理论精髓;是战后日本第一本《经济白皮书》的牵头人和起草者,熟悉日本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态。他从历史的角度,结合日本国内外政治因素进行的经济分析,有别于其他研究者事后的数据、事件记录,对研究其他东亚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同样有益。

不考虑其国内政治因素,战后日本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包括美国在内西方市场对日本的开放;其二是日本官方基于前述因素开展的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前者的一个关键变量汇率;后者则影响了高端如半导体、大众化如牛肉等诸多领域。汇率和产业政策这两个因素也为1980年之后愈演愈烈的美日贸易摩擦埋下了伏笔,因此尤其值得关注。在这位亲历者眼中,日元对美元的长期低估造就了日本产品在海外市场上持续的竞争优势;而日本的产业政策则很好地保护了日本国内市场、促进了日本相应产业的发展。这些看法同不少日本年轻人(包括官员)的看法不同。后者恰如1990年之后出生的很多德国年轻人对柏林墙无感、中国的同龄者则对加入WTO之前(更不要说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经济没有概念。(www.daowen.com)

决策者(政治家)和普通民众都期望经济高增长,各自背后的利益诉求可能不同。有的群体是相信经济可以“长时间”保持高增长,有的则不愿接受速度下降的事实。为了维持理想的经济增长速度,政策制定者尝试各种措施因此是情理之中。赶超型的经济体在技术追赶、市场准入和人口红利等竞争优势逐渐消失之后,其增长速度不断探底是必然过程,差别只在于探底的时间以及底的深度。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日本经济奇迹,是战后废墟上的追赶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后,日本的后发优势逐步减弱;两次石油危机进一步拖累其经济增速。但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仍然取得了不错的增长成绩,这有两个方面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是美元升值拉动的出口效应;后半期是日本官方力图维持高增长而推出的一系列财政货币措施。后者在造就相对高增长的繁荣景气之余,也产生了大量的债务,进而导致后续超过二十年的不景气——还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日美间持续十数年的贸易摩擦,则是日本希望延续出口模式、维持经济增长的艰苦努力。我将陆续介绍相关著作给国内读者。

战后“日本奇迹”成功地塑造了“战后东亚模式”,进而引发了后续成绩各异的其他“奇迹”,这足以载入世界经济史册;另一方面,日本经济过去二十多年的持续低迷同样被关注。今天的日本仍然是发达经济体的一员,其成绩和教训均值得同为东亚模式成员的中国研究。

于杰

2019年11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