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本前提是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假定的,所以又称为会计假设,它是对决定会计存在与发展的各种前提条件所作的暂且认定。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市场物价的波动、企业的倒闭等,都有可能影响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为了及时向内部管理当局和外部有关各方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发挥会计的作用,有必要对某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合乎逻辑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判断、提出假设,从而为会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否则,会计工作将无所适从,难以进行。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和惯例,公认的会计基本前提主要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等。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人员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即独立会计核算单位。会计主体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活动(就企业类主体而言,其经济活动就是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下同)。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本人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相关。企业在主体范围内组织会计工作,可以正确计算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正确计算和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所有的企业法人都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企业法人。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会无限期地、持续正常地进行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而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可使会计原则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从而为解决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问题提供了基础。持续经营假设是在会计主体假设的基础上,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所作的限定。
企业将持续经营作为前提,才能对资产负债按流动性进行分类,并对历史成本计价提供可能;才能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对费用进行分配和对收益进行确认,才能对所承担的债务在正常经营过程中清偿。(www.daowen.com)
3)会计期间
会计期间也称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首尾衔接、等间距的期间。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按公历日期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一个会计年度。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贯彻落实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奠定了理论与实务的基础。
企业将会计期间作为前提,就是要求企业对各项费用在各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配,对营业收入按各会计期间进行合理确认,同时要求各会计期间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应保持一致,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信息主要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并假设币值稳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确认了以货币为主要的、统一的计量单位,同其他三项基本前提一起,为各项会计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企业将货币计量作为前提,才能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按历史成本进行连续、系统的记录、计算和综合汇总,才能对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在会计核算中也会涉及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但只是作为辅助量度使用。
上述会计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