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扶贫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方式的不断创新,旅游扶贫成为一种主要的扶贫方式。通过旅游提升乡村产业结构,解决村民就业,提高村民经济文化水平,这是旅游扶贫的优势,也是近年来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的主要动力。2016年8月11日,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国家旅游局关于公布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280个项目作为旅游扶贫示范项目,9月29日,发布了《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了旅游扶贫工程的“五大任务”和“八大行动”,随同发布的还有《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调查摸底汇总分省名单》,共确定了2 145个旅游扶贫村(其中286个市级贫困村和1 859个县级贫困村),这标志着乡村旅游扶贫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过去笼统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转向了具有明确扶贫对象和扶贫目标的发展阶段。但同时,随着旅游扶贫覆盖面的扩大,申报旅游扶贫村落的增多,同质化和现代化的现象也随之增多,很多扶贫村落性受到旅游扶贫开发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如何衡量这一变化对扶贫村落造成的影响,这直接关系到居民对扶贫村落的地方认同和对旅游扶贫工作的支持及参与,最终会反过来影响旅游扶贫的可持续性效果。
从国内对旅游扶贫影响效应的研究来看,目前还没有人从人地关系角度入手对旅游扶贫的地方性影响进行研究,而地方性影响效果的评估离不开当地居民的感知。基于以上思考,本书从居民感知角度入手,以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四川省“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中四种不同类型项目为研究对象,对旅游扶贫造成的乡村社区地方性影响进行了评价研究。
通过本书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一)旅游扶贫对乡村社区的自然地理特性、历史文化特性和生活民俗特性均产生了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且整体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
(二)不同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群体对旅游扶贫地方性影响感知存在显著差异。
(三)不同扶贫模式社区居民对旅游扶贫的地方性影响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景区带村”型和“公司+农户”型社区对自然地理特性积极影响和物质民俗消极影响感知最强;“能人带户”型社区对饮食起居积极影响和生活民俗特性消极影响感知最强;“合作社+农户”型社区对历史文化特性积极影响和物质民俗消极影响感知最强。
(四)不同扶贫模式乡村社区居民的地方感、满意度和支持度存在显著差异,“公司+农户”型社区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满意度和支持度最高,“能人带户”型社区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支持度最低。(www.daowen.com)
(五)旅游扶贫对地方性的积极影响对居民支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扶贫对乡村社区地方性的消极影响对居民支持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居民的地方感对满意度和支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本书的主要创新观点在于: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扶贫影响效应或效果评价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的甚少,更没有从地方性影响的角度进行评价研究。本书将研究视角聚焦在最能反映人地关系的地方性上,拓宽了关于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视角,为客观评价旅游扶贫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关于地方性的研究目前以定性研究为主,很少从定量角度进行研究(关于地方感有定量研究,但两者有区别,在概念辨析中有详解)。本书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对地方性概念进行了解构,采用探索型因子分析法,形成了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生活民俗3个构面、8个维度和25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扶贫模式下居民的地方性影响感知差异和旅游扶贫支持度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解释扶贫过程中社区居民态度分化原因找到新的方法。
(三)研究路径的创新,本书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旅游扶贫的地方性影响、扶贫社区居民的地方感、社区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满意度和支持度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检验和讨论,得出旅游扶贫对地方性的影响直接和通过地方感、满意度间接影响了居民支持度,且验证了积极影响对支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消极影响对支持度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为探寻旅游扶贫与居民支持态度寻求到了一条新的路径。
本书的不足之处:尝试对旅游扶贫的地方性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但地方性影响的评价是一个庞杂的体系,除了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对其进行测量外,对于地方性的实际影响测度也是一个关键的方面,两者对比才能够更客观和准确反映出旅游扶贫对地方性的影响。由于本书受篇幅所限,只能从旅游者感知的角度进行测量,这也是本书的不足之处和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面。本书的各章节的编撰分工为:开篇由张位中完成;理论篇第一章、第二章和实证篇第二章由刘宜晋完成;理论篇第三章、第四章和实证篇第一章由范颖完成;实证篇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结论篇由刘勇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