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了看SAT或ACT成绩,申请书是重要的考核内容。写申请书的过程,如同把自己变成一幅自画像,它要显露出古典画的底蕴,但上品一定要用印象派的手法,使考官过目不忘。极品是你这幅画正好是那个大学大拼图中的,非常合适的那一小块。美国高中生写申请书与中国高中生高考,可谓异曲同工。
每年五月,《纽约时报》都会从当年的作文中甄选几篇刊登。我在这里引用的四篇范文,原文刊登于2018年5月2日的《纽约时报》。
于同学被耶鲁大学录取。“不是所有博士的儿子都可以在厨房里养小鸡小鸭。但我可以,因为我的爸爸……”这样的开头把博士和小动物两样反差极大的主体放在一起,极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试想一下,那些招生官在短时间内要看几千份高中生写的文章,这是一份枯燥的工作,看到你的文章时说不定已经困得抬不起头了。因此,一个有趣的开头有吸引人眼球的功效。在这篇文章里,小作者将“对比”贯穿全文:对比他的爸爸在中国“文革”期间的知青经历和他在美国的高中生活;别人的爸爸忙着挣钱,而他的爸爸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考虑金钱;别人的父母为了孩子教育而做好几份工,而自己的父亲是居家男人。通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句子不长,但很完整。不讲大道理,而是通过细节来表述。读完全文,一个富有创意、文采飞扬、尊敬长者、淡泊名利、人格高尚、乐于助人的年轻人的形象呼之欲出。作者的逻辑也许有可议之处,但或许就是这种打破常规的俏皮劲让他脱颖而出。
同样被耶鲁录取的贝特同学,她的主题是常见的“帮助穷人”。从小生活在大都市纽约的她,对主题的论证走了一条非同寻常的路径:帮助穷人报税。很多人大学毕业,有了工作都不知道怎么报税,一个高中女生能想到做这件事,多么的与众不同呀。她在文中列举了几个贫穷纳税人的小故事。细致的描写,翔实的数字,没有切身参与和体会是写不出来的。“微薄的工资和倒退的公共政策会对经济弱势者带来什么不利影响?我该怎么做才能让此有所改变呢?”招生办的人读到这里时,怎能不被她的人文关怀和鸿鹄之志所打动?
荷思同学被芝加哥大学录取。“我一直以为父亲希望我生下来是个男孩。”这样的开头,在当今美国热论“性取向”的大环境下,可谓引人入胜。作者展现了一幅当代美国农场生活的画卷,主角是她(一个小女孩)和爸爸(一个淳朴的农民),还有拟人化了的牛。在温馨、有趣、有活力的整体基调下,她深入分析了“女权主义”这个词,反映了自己的学术能力。“我的母牛教会了我。”这样的结尾,会不会令你意犹未尽?
被哈佛大学录取的穆松杜同学是肯尼亚移民,家里很穷,父母辛勤劳动为他和妹妹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环境。他肯尼亚老家的亲戚生活条件更差,他们很羡慕他,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比起肯尼亚的亲戚已经好太多。他十分感激父母带他到美国,也感到自己的肩上扛着很多人的希望。他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物质的贫乏,也不忘表达非洲孩子们的快乐和好奇心。“破旧的公寓,夜晚能听得见动物在屋外不断地嚎叫”“满是跳蚤的小狗”这些不时出现的、透着精灵的句子,令读者都会同情心爆棚,不由得要支持和帮助他。(www.daowen.com)
这几篇作文的共同点是内容新颖,与众不同。他们没有炫耀自己的成绩和事迹,而是通过仔细描写周围那些或悲惨,或失败,或充满矛盾色彩的人和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选题是最关键的。这段时间,如果你常被某个人或事缠着,甚至一想起就夜不能寐,那么恭喜你,你算是找到主题了。
如果你的高中生活的确没什么可以标新立异的,不妨跳出人类的圈子,把动物或是物件写出彩。要做到打动人心,这样的文章一般都离不开特殊的视角、敏锐的感受与爆棚的爱心。
我认识一个男孩,他的平时成绩很不好,但还是被他理想中的大学录取了,这就是当年乔布斯上的那所理德学院。在那篇作文中,他把自己比作猫,生活就是好吃懒做兼耍萌,但每天晚上,猫为了得到晚餐,会做出很多可爱好笑的事,来吸引主人的注意。这个男孩子用这样一句话结尾:现在5点半,我很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