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姚江流域的城市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

宁波姚江流域的城市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跨城市流域不同,城市流域涉及地区的行政区划归属于同一城市,因而更有利于流域内的沟通与协调,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对姚江流域的范围划分有一定的差别,从产业布局的关联性考虑,本课题拟将姚江流域范围界定为奉化江以西、甬江以北,涵盖余姚市、江北区、海曙区的全部以及鄞州区的部分乡镇和街道。目前,姚江流域各行政区域封闭割据,各自为政,缺乏互动与协调,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

宁波姚江流域的城市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

群英

流域是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范畴。从自然地理学角度,流域是一条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是以河流为中心,由分水线包围的区域,是一个从源头到河口的完整、独立、自成系统的水文单元,有明确的地域边界范围。本研究主要关注经济学角度,即流域是以水资源系统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中心、组织管理地区经济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地域单元。

城市流域开发是一座城市境内的流域多种资源相互匹配、多个目标反复权衡的综合开发过程,不仅有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也应有治理保护的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与跨城市流域不同,城市流域涉及地区的行政区划归属于同一城市,因而更有利于流域内的沟通与协调,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姚江,发源于余姚的大岚镇,在宁波市境内流经余姚市和鄞州、江北、海曙三区,于市区的三江口汇合奉化江成甬江,东注入海,干流全长104.5公里,是宁波的“母亲河”。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对姚江流域的范围划分有一定的差别,从产业布局关联性考虑,本课题拟将姚江流域范围界定为奉化江以西、甬江以北,涵盖余姚市、江北区、海曙区的全部以及鄞州区的部分乡镇和街道。具体来看,鄞州区属于姚江流域的区域是其奉化江以北的乡镇和街道,自东向西包括高桥镇、集士港镇、横街镇、古林镇、石硬街道、章水镇、洞桥镇、娜江镇和龙观乡。

姚江是一条集水利、农灌、渔业航运和饮用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水系,流域陆域总面积2304.34平方公里,占宁波全市陆域面积的23.47%。截至2008年,该流域拥有168.27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9.62%,但实现的地方生产总值为1388.97亿元,超过全市总值的35%以上,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达到83181.19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19倍。2008年,姚江流域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6.74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的22.93%。(如图1所示)

图1 姚江流域相关指标占宁波全市的比例示意图

数据来源:《宁波统计年鉴》(2009),《鄞州区统计年鉴》(2009)。

1.突出的区位优势。

姚江流域地处宁波市西北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极为优越。它北连杭州湾大桥,南通甬金高速,中接绕城高速,杭甬高速和铁路贯穿东西,与省内主要城市干线衔接,形成高效、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纳入上海及温台地区两小时交通圈。

2.较好的产业基础。

2008年,姚江流域实现工业总产值672.96亿元,占比超过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改造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纺织纤维等传统主导产业,做强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化工等成长性行业,打造特色都市型制造业基地。2008年,姚江流域的服务业总值占地区总产值的46.06%,并达到全市服务业总产值的四成以上。利用沿江区域的水生态优势,以商务、商住、休闲和娱乐为主导,已成为宁波市CBD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商贸服务业的标志性区域。

3.充足的空间资源。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旧有的城市格局已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需要,土地资源等成为制约宁波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姚江流域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尤其是地势平缓的东部的姚江谷地和北部干流平原,包括娜州区奉化江以北的平原地区以及江北区和余姚市的北部地区,开发强度低,升值潜力大,是城市功能区、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建设区块的优良载体

4.良好的基础设施。

随着区域性交通项目的快速推进,尤其是轨道交通1号线的开工建设,姚江流域的交通体系将大为改善,形成便捷的内部交通网络,连通宁波中心城区。保护水系源头,推进骨干供电电源建设,加快工业三废处理系统升级,姚江流域的配套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1.开发缺乏明确定位,尚未成为城市发展主方向。

姚江流域,作为宁波主要的西部地区,由于城镇自身经济活动和城市经济扩散外溢的影响,发展活跃,建设速度日新月异。但是,随着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逐步推进,姚江流域的总体规划显得相对滞后,仅仅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远景发展目标,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合理的产业布局。

2.各自为政,区域一体化水平较低。

目前,姚江流域各行政区域封闭割据,各自为政,缺乏互动与协调,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各地区基于自身的利益出发独立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相互竞争,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但是地区之间的攀比和过度竞争割断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尤其是现行政绩指标的考核,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效应。

3.缺乏区域经济增长极,尤其是强大的经济增长核心区。

整个姚江流域的人口和建成区的规模不大,资源要素比较分散,极化效应并不明显。余姚的滨海产业集聚区、海曙与江北的三江口商贸金融圈、鄞州明州和望春工业园区,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发展水平,其辐射力还无法覆盖整个姚江流域,难以在流域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有效的统领作用。

4.经济结构趋同,优势和特色不明显。

姚江流域经济结构的趋同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各地区经济发展没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余姚市、江北区和郸州区的工业发展都基本集中在电子、机械、轻纺等领域,江北和海曙的商贸服务业以及各地区的生态旅游业等在水平和层次上差异不明显、特色不突出。

1.宁波城市核心商务商贸区。

以三江口中央商务区和湾头休闲商务区为依托,打造宁波城市核心商务商贸区。强化以三江口天一广场和在建的来福士广场为核心的城市综合性商圈,建设成为配套设施完善、景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中央商务区。将江北湾头建设成为集商务、旅游、休闲、居住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高档休闲商务区。

2,宁波重要城市拓展区。

姚江流域内有江北慈城镇、鄞州集士港、余姚泗门三个宁波市发展卫星城市试点镇,加上余姚城区一姚北城镇、海曙西部区域、江北西区、鄞州西部城镇、甬余夫公路沿线城镇带,将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重要城市拓展区。

3.宁波重要制造业基地和新兴产业先行区。

江北投资创业中心和鄞州望春工业园区是姚江流域内距离宁波中心城最近的工业园区,依托中心城区发达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将发展成为宁波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余姚东部地区、江北慈城西部地区拥有沿着杭州湾大通道、开发强度低、升值潜力大的广阔腹地,可以发展成为宁波新兴产业先行区。

4.长三角重要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基地。

挖掘沿线慈城县治文化、河姆渡文化青瓷文化、余姚文献名邦文化、梁祝爱情文化,开发从余姚市区到宁波三江口区间的姚江人文生态旅游带。加强四明山区、姚江水系及余姚平原生态农业区的保护,打造特色旅游精品,逐步成为长三角重要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基地。

根据姚江流域发展目标定位,现有基础和对接宁波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姚江流域总体形成“一核、两轴、三区”的空间布局结构,打造组团型、网络化发展的宁波姚江流域都市区。

一核:

三江口核心商务商贸区和湾头半岛休闲商务区组成的都市核心区。

两轴:

杭甬高速公路城镇和产业发展轴。沿杭甬高速公路聚集了一批优势城镇和优势产业,形成姚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轴线。

姚江人文历史旅游轴。整合姚江沿线旅游资源,开发从余姚市区到宁波三江口区间的姚江人文历史旅游轴线。

三区:

由江北慈城、鄞州集士港、余姚泗门三个宁波市发展卫星城市试点镇、余姚城区——姚北城镇组团、海曙西部区域、江北西区、邮州西部城镇组团以及甬余夫公路沿线城镇带组成的城市拓展区。

由江北投资创业园、望春工业园、余姚工业园和余东工业园等构成的相对成熟的产业发展区。

以余姚南部、鄞州西部为主的生态涵养区。基于水源涵养、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该区域以生态养护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农林业,适度开发旅游业。

比较优势原则:从姚江流域区位优越、腹地广袤、制造业发达等优势出发,与北仑慈溪的临港工业错位发展。

增长潜力原则:利用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的契机,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产业成长规律,抢占产业发展高地。

产业关联原则:发展关联度较大的产业,通过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根据以上原则,姚江流域主要发展以下产业:

1.先进装备制造业。

发展依据:(1)装备制造业涉及机械加工、材料制造和机械零部件加工等配套行业,是我国重点支持的产业发展领域,也是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行业。(2)区域内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较为扎实,多项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是“宁波市大型成套装备江北基地”和“国家火炬先进装备特色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

——汽车零部件。大力提升汽车底盘、传动、制动、变速系统、内外装饰件等关键部件技术含量,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向系统化、模块化供货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www.daowen.com)

—专用和通用设备制造。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培育车辆系统、车站设备等交通设备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能力,做大、做强东力齿轮箱等一批品牌优势产品。把握政府扩大基础公共卫生投资机遇,加快医疗器械设备行业发展,研制开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医疗器械、关键部件及一次性耗材等。

——现代仪器仪表。(1)流量仪表。大力发展智能水表和高等级精度水表,稳步发展智能电表等其他流量仪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水表研发和生产基地。(2)数控机床。积极承接数控机床产业链国际转移,通过引进境内外著名机床企业发展高速磨、磨铳复合的数控机床新产品,并向高精度、高效率、成型专用和成套成线方向发展。

——海洋装备制造。结合宁波海洋经济战略,在重点支持中策船用发动机等船用设备制造的基础上,加强船舶制造上下游产业协同力度,积极拓展船用导航和自动化设备、石化成套设备、海洋环保设备等海洋装备制造的相关领域。

2.现代物流服务业。

发展依据:(1)姚江流域作为杭州湾大桥南翼门户,北连余慈、上海,东接北仑、镇海,公路、铁路和航道交错,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良好区位和交通优势。(2)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已形成了运输、仓储、配送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海运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3)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性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产业拉动能力强,对区域资源依赖性较小,对促进服务业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重点:充分利用杭州湾大桥出口、高速公路多道口汇合及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的立体化交通格局,打造水陆联动、公铁联运的物流产业基地。

——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构建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体系,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船舶供应、航道疏浚、货运代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等各类海运服务机构,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完善航运服务功能。

——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按照“转型、培育、引进”的方式,加快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物流企业的发展。推动传统运输、仓储、货代、快运、流通企业延伸服务功能,扩张服务领域。重点引进培育海运企业总部管理中心、财务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提高区域内海运服务业的产业能级

——完善物流服务支撑体系。加快物流金融服务业集聚,大力发展航运物流总部型经济,吸引世界和国内著名的船代和货代等物流企业入驻北岸财富中心等商务楼宇,加快物流商务和物流总部的集聚,努力打造海运企业总部基地。充分利用江北现有仓储基地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完善专业性商品交易中心、分拨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3.地产业。

发展依据:(1)随着宁波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聚集,将对房地产市场需求提供长期的支撑。(2)发展房地产业的条件优越。姚江生态优势明显,临江、亲水、宜居;通过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开发空间巨大。(3)发展房地产业有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升城市面貌和品味、集聚高素质人力资源和拉动区域相关产业。

发展重点:充分挖掘生态优势、人文优势、空间优势、自然优势,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化进程,推动生态居住区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建筑品质和居住文化向高品位、高品质方向发展。积极推广高性能、低耗材、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设生态节能型住宅区。

——商业地产。以中心城改造提升为契机,加快城市中心综合体、酒店及酒店式公寓、写字楼及商住楼等商务地产发展,形成宁波市总部经济集聚区,配套购物中心、商业街区、Shopping Mall等商业地产项目,结合居住区建设,发展社区商铺、LOFT、住宅、写字楼底层商铺等。

——住宅地产。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有效利用空间优势和区位优势,高强度开发一批高品质楼盘、别墅群等生态居住示范小区。

4.文化休闲旅游业。

发展依据:(1)姚江流域拥有山水资源和姚江文化长廊,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2)城乡居民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3)宁波正着力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旅游名城,争创长三角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业是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发展重点:

——旅游休闲。按照宁波市打造长三角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要求,对接上海及长三角旅游市场,整合姚江流域旅游资源,连点成线开发姚江文化旅游带。积极承接市民城郊体验型、都市型休闲旅游需求,建设一批精品旅游示范村、农业观光园、乡村会所等中高端休闲旅游产品,加快培育购物、美食、娱乐、运动茶艺、保健等休闲业态。

——体育产业。依托水上基地、规划建设宁波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菰湖度假区,积极申报“三棋一牌”国家级训练竞赛基地和应氏杯围棋比赛基地,以承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为突破口,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体育竞赛表演、休闲运动等体育产业。

5.新能源新材料。

选择依据:⑴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国家也出台了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提前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2)宁波作为我国重要的临港重化工业基地,需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道成为21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4)宁波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在磁性及稀土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金属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独特的产业和科研优势。

发展重点:

——新能源。积极介入新能源产业,引进新能源龙头企业的重点项目,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新型蓄电池、能源综合利用,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运用担保、上市、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培育新能源产业。

——节能环保设备。加快发展大型电厂脱硫和除尘装置、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设备、大型污水处理设备等节能环保装备,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技术水平。

——低碳经济。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和园区试点工作,推广集设计、建设、培训、调试等业务为一体的EPC总承包模式,争取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跻身先进行列。

——新材料。积极依托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和政策环境,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与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建筑、化工等产业配套衔接,以电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薄膜材料、储能材料和绿色包装等功能材料产品。

6.商务商贸业。

发展依据:(1)宁波市三江口核心商务商贸区的良好基础。(2)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发展重点:

——商业网络。(1)大型商业中心,构建立体式、复合型商业楼宇,建设若干集吃住购娱为一体的现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着力发展品牌直销折扣店、大卖场、仓储式商店等现代零售商业。(2)特色购物商业,沿交通要道布置宁波的名优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甬派服饰等零售商业网点和导航商业类型,继续打造名车销售长廊。(3)地铁商业。依托地铁1号线沿线车站,拓展建设地下商场或商业街、地铁站厅商业网点。(4)社区商业。以大型超市及连锁店为核心,以商业网点分支机构为支撑,沿居住区内街道布局各类专业店、城市配送中心、集贸市场、文化娱乐网点等。

——专业市场。通过新建、整合、改造与提升,培育和发展一批档次高、辐射广、带动强的钢材、水产、建材、家具等大型现代批发市场。继续做强做大汽车销售服务业,通过培育汽车销售龙头企业和引进知名汽车品牌,拓展汽车销售服务产业链,打造销售、汽配、保险、检测、旧车交易等较为完整的汽车服务产业体系,建成居宁波首位的汽车销售服务中心。

——对外贸易。优化贸易结构,探索进口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较强竞争力、较大市场份额的优势出口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销售总部和大型企业采购配送中心以及资本雄厚的批发商、代理商和经销商等境内外的进出口贸易机构;扶持一批有影响、有规模的民营品牌出口企业。

——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外资银行招商引资力度,以航运金融服务为重点,探索航运融资方式创新,发展多元化航运融资体系,大力开展船舶抵押贷款、船舶出口信贷等融资服务。加大引进和培育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担保公司和小额信贷公司等机构。继续大力推进保险业务发展,加快保险产品创新,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保险等产品。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和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发行项目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

——科技服务业。围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与各大名校的科技合作,进一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技术成果转移和公共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和共享利用。重点引进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优势企业建立高层次的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与研发基地,大力发展孵化器经济,加快形成以物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综合优势。加快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和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发展。依托北高教园区,加快高端培训机构培育和引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培训服务,进一步推动高层次校外产学研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互动,成为宁波市高端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姚江流域涉及余姚、江北、娜州、海曙四个县市区,因天然屏障、行政区划分割,导致历史上各县市区之间各自为政,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流动。因此,应该打破行政壁垒,设立流域开发的协调机构,统一实施开发战略、开发重点、产业布局、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等事宜,并建立相应的流域开发目标管理考核体制,将开发目标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个县市区。

在宁波市境内的三条江中,奉化江和甬江区域开发相对成熟,加快沿姚江流域的开发节奏,将直接推动宁波从“三江口时代”迈向“大三江时代”。采取通用的点轴圈开发模式,以下游的三江口核心商务商贸区为核心,通过“两轴”开发延伸,逐步建成姚江流域的城镇和产业密集带(圈),承南启北,贯通东西,迅速拓展宁波城市发展空间。

按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提升一产”的思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商务商贸、文化休闲和都市农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抓住2010年新一轮宁波城市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调整的契机,谋划姚江流域后备产业载体,如城市工业功能区江北部分,慈城西部工业区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三江口商贸服务业集聚功能,增强余姚中国塑料城综合物流基地、鄞州空港物流基地等枢纽作用,巩固宁波市核心商贸服务区地位。集约利用较丰富的山地和滩涂资源,以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重点发展林特、蔬菜瓜果、花卉苗木、水产等都市型农业,将姚江流域建成长三角重要的都市农业基地。

突出姚江作为文化之江的特点,开发从余姚市区到宁波三江口区间的姚江人文生态旅游带,具体包括余姚市区、河姆渡与天下玉苑之组合、四明山区、慈城、梁祝、宁波三江口等,打造文化、生态、休闲相结合的复合型跨区域旅游品牌。通过对姚江人文生态旅游带的整体开发和体系化发展,挖掘姚江流域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积淀,创新旅游深度开发模式,对宁波城市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相应的推动力。

按流域内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姚江流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巩固与深化“一控双达标”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三废”稳定达标排放,确保项目建设控制在适宜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容量内。建立姚江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对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给予财政拨款和补助以及制定相关的产业、税收等扶持政策,在财政转移支付中进一步体现生态补偿的要求,尤其是加大对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力度。

(作者系宁波大学商学院讲师)

主要参考文献:

[1]宁波市政府.宁波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2]宁波市发改委.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2006

[3]宁波市规划局.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

[4]张能恭.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协同发展——宁波中心城西部地区发展探析[J].宁波经济,2007(6)

[5]胡刚,周冶梅.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带形成对宁波城市发展影响[J].宁波经济,2004(8)

[6]陈利权.进入中心城市主导阶段的宁波发展[J].宁波通讯,2008(1)

[7]袁志彬,陈锐.西江流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生态经济,200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