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升创新能力 推动海洋与渔业科技进步

提升创新能力 推动海洋与渔业科技进步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局抓住机遇,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施产业带动、科技兴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全市海洋与渔业建设科技支撑能力,推动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成为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积极推进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技术的提高,为宁波海洋与渔业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黄澜 黄源 吴雄飞 赵明忠

十一五”以来,我国首次召开了“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12月我市召开“全市海洋科技工作会议”,先后编制了《宁波市“十一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宁波市“十一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和《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宁波是重要的沿海城市,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与安全的任务繁重。我局抓住机遇,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施产业带动、科技兴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全市海洋与渔业建设科技支撑能力,推动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成为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海洋与渔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制度方面,从海洋科技体制改革入手,在管理机制、科技发展、人才支撑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海洋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努力营造良好的海洋创新环境。

围绕我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基础性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创新海洋科技管理机制,在应用基础、重大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引进等四个层面组织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产业示范和技术培训,探索科研、服务、开发相结合的科技运转机制,着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全面推动海洋与渔业科技进步。在应用基础、重大技术攻关方面,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整合在甬的海洋科技优势资源,形成海洋科技发展合力;在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方面,依托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和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在产业示范方面,以渔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化基地、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渔业龙头企业为基础,开展产业发展先进技术的试验、示范与辐射带动。

1.海洋科技基础工作得到重视。

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为载体,强化海洋与渔业管理手段,增强管理能力,促进了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为海洋与渔业开发、管理秩序提供技术支撑。一是组织实施以象山港及周边海域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研究,建设面向我市海洋与渔业信息网络平台、大型多媒体综合“数字海洋”和“数字渔业”信息数据库,建立面向我市海洋与渔业信息服务交流技术支撑的数字海洋(渔业)平台及信息平台网上服务体系,建立了以渔业生产安全为主的海洋与渔业信息综合利用多媒体与可视化技术等,有力地促进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积极推进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技术的提高,为宁波海洋与渔业安全提供技术保障。人工鱼礁建设,人工放苗、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对沿港工程建设、运行区生态环境构成的危害和影响开展调查、分析和评价,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科技创新成为促进渔业增加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

围绕重点渔业发展领域,在水产养殖良种培育和品种改良、水产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水产品安全生产与精深加工、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及应用示范,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使科技创新成为促进渔业增加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一是在水产养殖良种培育和品种改良方面,建立了宁波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库建设、保存了岱衙族大黄鱼活体种质资源,突破了黄姑鱼、条石鲷、曼氏无针乌贼等规模化人工育苗,繁育出马鲸鱼苗种,筛选和培育了三疣梭子蟹抗病品系,评选扶持了6家重点水产育苗场,申报建设中华鳖国家良种场;二是在水产病害防治方面,开展了梭子蟹、青蟹主要病虫害预警及控防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和海水养殖鱼类高效弧菌疫苗的研制与应用示范等重大攻关课题,突破了梭子蟹青蟹主要病害预控防和大黄鱼高效弧菌疫苗研制关键技术,建立并高效运行了宁波市水产养殖预测报网络;三是在健康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实施了对虾、梭子蟹标准化高效养殖示范和双壳贝类净化生产关键技术的重大攻关课题,突破了对虾、梭子蟹标准化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推广了养殖池塘底增氧、南美白对虾大棚二茬养殖和养殖池塘水质微生态调控等一批高效节能先进实用技术,有力推动了水产养殖业高效健康发展,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四是在渔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黄鱼、黑鲷、梭子蟹、梭鱼和曼氏无针乌贼等人工增殖放流,围绕象山港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象山港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为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五是在水产品加工方面,开展了养殖大黄鱼、南美白对虾、梭鱼等精加工,绿藻、坛紫菜等海藻深加工,低值小杂鱼、虾深加工和资源化利用,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攻关与开发,有力提升我市水产品加工技术水平。

3.实施一批海洋与渔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成果。

根据我市海洋与渔业工作性质、特点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近期需要解决的关键性、紧迫性科技问题,建立了海洋科技项目储备库,分不同层次和批次推荐申报国家海洋公益性项目、列入市科技重大(招标)攻关项目和重点(择优委托)科技项目。“基于海洋功能病毒的生态灾害过程监控技术研究”和“宁波市海洋管理辅助决策技术研究与示范”被列为国家海洋公益性项目,与市科技局共同推出了“象山港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三疣梭子蟹标准化优质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市重大科技招标项目7项,“宁波地区重点海域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研究”、“海水养殖鱼类高效弧菌疫苗的研制与应用示范”等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3项,各类海洋与洵业科技项目共113项。取得了一批海洋与渔业科技成果,其中由宁波大学等完成的“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宁波市水产养殖主要病害网络化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疣梭子蟹全人工健康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获国家海洋创新二等奖。

1.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力量进一步加强。

“十五”以来,我市十分重视科技基础和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相继建成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运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等一批海洋科研和环境监测机构;依托涉海科研机构和高校建成了教育部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教委海洋微生物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健康食品和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四个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水产养殖苗种培育中心、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宁波中心、农业部宁波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和宁波市海洋工程勘测院等四个海洋工程技术中心,从事海洋科技工作人员已达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总人数的15%以上,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力量进一步加强。

2.海洋与渔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一是构建了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络,建立了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镇海海洋预报台为核心的,包括市渔业环境监测站、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和慈溪、镇海、奉化宁海、象山等海洋监测站的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灾害预警监视平台;二是全市渔业技术推广网络逐步完善,建立了由一个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六个县级渔业技术推广站(中心)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中心)的渔技员构成的全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明确了渔业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三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由市渔业环境与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与县级水(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中心)组成的二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四是构建了宁波市水产养殖病害预测报网络,建立了由技术专家、测报员和养殖户组成的水产养殖病害“预测报”网络体系。

1.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海洋基础研究薄弱,海洋基础资料缺乏,海洋研究结构不合理,科技在港、桥、海联动的海洋经济发展中科技的支撑与创新还不够,在海洋与海岸带管理中因缺乏系统的海洋基础资料与海洋信息系统资料,导致管理和决策缺乏科学依据而显被动,在海洋减灾防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海洋基础研究还很薄弱。二是科技对发展现代渔业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水产养殖种质退化严重,良种化率低,渔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渔业生产方式还是粗放式为主,渔业现阶段技术水平对现代渔业发展中要求的节能、高效、减排、集约化、产品的安全性、渔文化建设技术支撑还不够。

2.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滞后,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二是海洋学科结构不合理,不能形成多学科配合的综合研究优势,整体科技水平还较低;三是海洋与渔业科技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尤其是要加强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理顺市级水产推广机构管理机制,加强县(市)、区级水产推广机构的建设。

3.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缺乏,设备陈旧落后,丞待更新提高。

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缺乏,设备陈旧落后,不仅与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和现代渔业建设的需要不符合,也大大落后于省内温州、舟山和台州等地区,待更新提高。

4.海洋与渔业科技高层次和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缺乏,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一是海洋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尤其是在未来急需发展的海洋重点战略领域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现有的科技储备不足,尚不能满足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海洋科技体制不够完善,科研机构机制不活,科研与产业联系不够紧密,海洋科技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与利用;三是渔业产业从业科技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渔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和现代渔业的建设。

1.加强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文化。

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文化,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加强现有基础上的集成创新,也要注重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提高海洋与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坚持发展海洋与渔业高新技术,提升常规技术。

面向海洋与渔业科技发展前沿,加快开发现代海洋与渔业高新技术,推动海洋与渔业产业发展。立足于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开发,推动海洋与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层次提升。

3.坚持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先导作用。

加强全局性、带动性技术的超前研究和重大瓶颈技术的集中研究,增加技术储备,增强技术支撑,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以实施近海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为重点,基本摸清我市管辖海域的资源环境家底。

一是要配合国家海洋局扎实开展近海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908专项);二是对象山港、三门湾等重点海湾,组织开展水文动力、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等专题性精密调查,及时和持续地监测海洋资源环境的本底和动态变化数据;三是对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以及宁波海域海洋倾倒区、重点海岛区等资源富集区和环境脆弱区,开展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调查和阶段性生态环境评估,为客观、准确、科学、全面地掌握我市管辖海域的真实状况打下坚实基础。

2.推进数字海洋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海洋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www.daowen.com)

在全面系统了解掌握宁波市海洋资源环境自然属性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开发利用需求的基础上,结合908调查成果,通过实施“宁波地区重点海域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研究”和“宁波市海洋管理辅助决策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研究完善全市海洋立体监测,对宁波市海域和海洋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论证和综合评估预测,研究海洋遥感业务化监测应用,以及基于海洋生态资源环境和海洋泥沙水动力的宁波市海域三维动态可视化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管理辅助决策系统,为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应急技术响应。在此基础上建设面向我市广大海洋用户的信息网络平台框架和分布式大型多媒体综合“数字海洋”信息数据库;建立面向我市海洋信息服务交流与技术支撑的“数字海洋”平台,努力提高海洋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3.以开展象山港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为重点,突破岛礁与港湾名优品种增殖与养护工程关键技术,进一步增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

一是继续开展象山港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通过对港湾生态组成、结构、功能及环境状况等的调查和监测,研究象山港生态系统特征、演变的过程和修复机理,综合分析各种开发及资源利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机制和过程,创建象山港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修复重建模式,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把象山港建成生态型经济港湾。二是要研究岛礁与港湾名优品种增殖与养护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相对合理的增殖放流品种结构和数量;适宜的放流规格、放流群体识别技术和手段;放流苗种在自然海区成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放流群体在自然海区的成活、生长、涧游、繁育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精确的生物统计量计算模型;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技术体系;放流群体的捕捞策略和生态系统结构和适宜的增殖放流模式。三是研究宁波沿海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及其退化的主要可控因素,开发针对不同污染源的高效生物修复产品和修复技术,建立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示范工程。四是开展重大涉海工程建设及运营期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研究和评估重大涉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包括海洋环境中典型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致毒效应及生态响应,海洋开发活动等非污染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评估;研究典型生态功能区退化过程与机理,包括典型生态功能区环境退化过程及其原因识别,生态动力学模式构建及发展预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海域资源损害补偿机制,评估各类宁波海域资源的价值,制订出海域资源损害补偿的办法;开展重点海域的生态修复,根据综合调查结果和系统评估情况,选择1~2个受重大涉海工程影响的典型区域进行生态恢复试验、示范。

4.以强化应用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为重点,全面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水平。

一是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突破养殖品种的品种改良和良种培育、生殖生长调控等关键技术,建立重要养殖品种的基因资源库,培育经济性状优势明显的养殖良种,改造水产苗种培育与养殖装备,优化苗种培育与养殖技术,建立1个市级水产增养殖种质资源库,选育2~3个养殖良种,改造10家重点水产育苗场,建立5个市级水产良种场,提高养殖良种覆盖率。二是要突破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治、优质饵料与健康养殖技术,建立水产养殖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和重要养殖对象病害的预警预报体系,研制和开发水产病害免疫和生态防治、水质生态调控等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建立1个水生生物疫病预警体系,建设3~5个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三是在海洋天然产物开发方面,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生物及极端海洋生物的结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为良种培育和拓展新型海洋药物研发等提供技术基础;利用生物技术的最新原理和方法提取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四是在水产品加工和安全生产方面,针对我市水产品加工以资源加工型为主的现状,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食品高新加工技术和包装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产品加工业,研究水产品养殖、加工过程中的标准化及质量控制技术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建立水产品质量“从水体到餐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和水产品安全预警及防控体系,研究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工废弃物和甲壳素贝类高值利用、功能食品和功能生物制品开发、贝类净化、传统生食水产品杀菌贮存、水产品鲜态和超低温保藏等工艺与设备,开发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加工产品,提高水产品加工的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五是在渔业装备设施与技术方面,重点在种苗培育、设施渔业、健康养殖三个领域,研究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的渔业装备设施,探索渔业劳动生产规模化、自动化、设施化。

5.以构建和完善海洋环境和灾害监测预警报网络为重点,不断增强海洋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要建立适用于宁波市沿海新一代高分辨率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和风暴潮预报减灾辅助决策示范系统并投入实际运行;二是要完善重要港口码头前沿的潮汐、潮流及通航水深预报的业务化运行;三是加强海上安全技术研究,采用GPS全球定位技术、短波数据通信技术、GSM通信技术、C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与数据处理技术,完善渔业安全信息救助网络体系;四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建立实时跟踪、有效防范的海洋赤潮灾害预警报和防范应急体系及海洋重大污损事件防范应急体系,开展油品化学品泄漏等海洋污损事件的应急处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增强抗御海洋污染风险与污染事故处置能力;五是建立包括台风、风暴潮、地质灾害、海平面上升等海洋环境灾害和包括外来生物入侵、赤潮、种质基因资源灭绝、病原性暴发性流行病等海洋生物灾害的现代监控技术与预警应急体系;完善宁波市海洋安全和海洋环境预警报体系,整体提升宁波市海洋预警报技术和服务水平。

1.完善海洋与渔业科技管理体制。

健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完善决策机制,强化总体部署,加强项目统筹。建立“分管领导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科技管理机制,加强海洋与渔业科技统一领导;完善科技攻关项目的主动设计、联合攻关制度,提高立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科技项目全程监管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项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加强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职能,优化队伍结构,理顺管理体制,尤其要进一步理顺市级渔业推广机构管理机制,加强县(市)、区级渔业推广机构的建设,做强做大县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提高渔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保障和增加渔业科技推广工作经费,加强渔技推广人员的考核机制,保障和提高渔技推广人员收入和福利待遇,充分调动渔技推广人员积极性。

3.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海洋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建设好省部共建“海洋应用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水产养殖苗种培育研究中心”和“海洋环境与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并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在海洋科技创新中的骨干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加强象山港科技兴海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在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三是要按照“资源共享共用,权益合理分享”的思路,通过探索权益分享比例等合作制度,推进跨单位、跨区域的产学研大协作,形成联合攻关团队和战略联盟,促进突破性大成果的产生和创新效率的提高。

4.继续推进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建立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长效机制,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建立科技指导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塘、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2009~2010年,全市计划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等10项先进实用技术,建设示范户100户,示范面积10000亩;带动辐射户1000户,辐射面积50000亩;培训示范户2000人次和科技入户指导员100人次。

为改变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科技实验基地缺乏,研究和实验设施陈旧落后的面貌,提高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在象山港建设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实验基地,为我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服务。

创新实验基地将建设为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与修复,渔业资源增殖,水产苗种引进与繁育、水产种质资源保存、水生生物检验检疫与水产养殖、海洋生态环境教育培训,海岸带管理等实验、中试与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宁波市乃至整个长三角南翼区域性的海洋与渔业科技实验基地,海洋环境与水产资源保护的研究、试验和生产中心,基地建成后将为将我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提供实验示范基地,为我市提供开放式的水产资源保护与增殖、水产种质保存、水产养殖与水产动物营养和水生生物检验检疫的研究与试验。主要建设目标:

第一,建立海洋渔业环境监测与实验生态研究基地,开展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相关研究与试验;

第二,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库与活体保存中心,开展水产种质资源的保存与保护;

第三,建立沿海优良经济渔业资源增殖实验基地,开展海洋珍稀濒危水生动物救助和渔业增殖放流苗种的生产与培养;

第四,建立水生生物检验检疫实验室、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室和陆基设施渔业实验示范基地,开展水生生物检验检疫与现代水产养殖技术实验与研究和水产养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现代设施渔业技术研究与示范;

第五,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开展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与渔业实用技术教育培训。

1.深化海洋与渔业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促进海洋与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体系,完善决策机制,强化总体部署,加强项目统筹。建立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发挥政府科技规划项目与科技经费的导向作用,加强科技攻关项目的主动设计和联合攻关,完善招投标制、课题制和合同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推行重大项目监理制,强化中期评估和验收考评,建立评审专家和项目负责人信用制度,努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

建立海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人才作为海洋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把海洋科技项目实施、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项目带学科,以项目出人才、出成果,做到实施一批项目,培养一批人才,凝聚一批海洋科技拔尖人才;大力支持和引进海洋领域的大院名校,把优质人才资源的集聚作为壮大海洋科技发展的有效载体,有目的、有重点的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尽力打造海洋科技优秀创新团队。

进一步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制度,实施评聘分离、按需设岗、竞争择优、以责定岗,实行各类人员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强化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对现有的海洋科技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提高海洋科技人员的业务和创新能力;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形式共同培养海洋科技优秀人才。

建立业绩分类考核制度,跳出科技人员自我评价的“小圈子”,基础研究成果以同行认可和学术影响为评价依据,应用性研究成果以生产和市场应用的经济效益、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评价依据。努力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

2.加快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组建。

结合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海洋与渔业科技专项、重点海洋与渔业科技项目及其他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发现、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的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海洋与渔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构建多领域的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团队。一是培养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团队,鼓励和支持创新领军人物带领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在政府各类海洋与渔业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平台建设等综合绩效评估中,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二是探索海洋与渔业科技人才引进模式,设立海洋与渔业科技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支持引进高素质人才、学科前沿人才。三是探索海洋与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成果完成人与项目承担单位以入股、转让等形式,通过自行创办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等渠道,直接进行成果产业化。引导科技人才到海洋与渔业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创办海洋与渔业科技企业。

(作者单位: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