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平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单一制的国家,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都有很强的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拥有巨大的资产规模,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无可比拟的人才、技术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大力加强与中央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实施和拓展央地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创造了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先后与交通部、铁道部等国家机关,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与中石化、宝钢等中央企业建立了多方位的合作关系,中央单位在宁波投资的项目,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很多地方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央在宁波先后建设了石化、电力、钢铁等大型工业项目,这些项目构成了宁波临港大工业发展的主体。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已拥有年原油加工能力2300万吨、100万吨乙烯等石化产品的生产能力,4500万吨/年吞吐能力的深水海运码头,以及超过300万立方米的储存能力,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加工基地、进口原油加工基地、含硫原油加工基地、成品油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原油集散基地之一。中海油也于2005年落户宁波大榭开发区,已形成年炼油800万吨、225万吨沥青等石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型石化企业的建设,带动了一批石化上下游及配套企业落户宁波,形成了宁波临港石化产业。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中国国电、大唐国际、国华电力等中央企业在宁波投资建设了数座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超过1200万千瓦,其中北仑港发电厂总装机500万千瓦,曾是国内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现居第二)。宝钢所属的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和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分别是钢400万吨,冷轧不锈钢薄板60万吨,是宁波钢铁及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宁波一舟山港是宁波临港物流业的主体,其前身是交通部所属的宁波港务管理局,1987年移交地方管理。2009年宁波一舟山港实现货物吞吐量5.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43万标箱,货物吞吐量位大陆港口第2位,全球第4位;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大陆港口第4位,全球第8位。宝钢、中远、中国海运等中央企业与宁波港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2005年9月,中远集团与宁波港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多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一直把邀请中央部委所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宁波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作为重点工作,以逐步缓解宁波的科教实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矛盾。自1988年3月引进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五二研究所宁波分所(现已扩建为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以来,先后引进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石化抚顺石化研究院(现为宁波石化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国家大型科研机构。特别是在2004年,中科院、浙江省和宁波市联合决定建设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并于2007年11月通过了筹建工作验收。它是中国科学院在浙江省建立的首家国立研究机构,真正将宁波的科研实力提升到了国家级层面。在教育方面,宁波加强与教育部所属的浙江大学的合作,与其共建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和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创办于2001年6月,学院现设8个分院3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000余人,1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宁波分院于2001年2月成立,位于宁波国家高新区,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是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在社科人文方面,2008年10月,宁波与中国社科院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共建了9个研究中心,在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紧密合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宁波还引进了中国女排训练基地,八一男篮、八一女篮主场等体育项目,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
宁波十分注重与国家垄断性或公共服务性的中央单位进行合作,大力改善宁波基础设施条件。宁波与铁道部开展部市合作以来,宁波地区铁路建设大大加快,双方就推进杭州湾铁路大桥、宁波海铁联运项目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合力推进宁波枢纽铁路项目建设;先后开通了宁波至义乌、温州的集装箱班列,宁波至江西、湖南的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在航空运输方面,宁波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东航把浙江分公司的总部设在宁波,在航线上优先安排。在能源供应方面,中石化、中海油为主开发的春晓气田,登陆点设于宁波市北仑区,目前主要供应宁波市场;2009年开工建设的中海油浙江LNG接收站项目,一期工程年处理能力300万吨,可有效缓解宁波乃至浙江省的用气紧张状况。在金融方面,宁波先后与中行、农行、人保等金融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这一些都大大改善了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
早在1988年,央企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就参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开发区域6.61平方公里的规划、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宁波开发区管委会和五矿、中机联合开发的模式当时被称为“宁波模式”。该区域作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启动区块,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区块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余家,年产值约100亿元。1993年3月,中国中信集团授权成片开发大榭开发区,开发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备,现代化港区和临港能源石化基地的框架已经形成。英国BP、香港招商局、日本三菱化学、伊藤忠、三菱商事等跨国企业和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烟台万华等国内知名企业都在开发区投资兴业,形成了能源中转、临港石化、港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0亿元,工业产值255亿元,财政收入56亿元,经济运行的效益与质量在全市都处于先进水平。
经过三十多年的央地合作,宁波市委、市政府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不仅有利于中央单位拓展发展领域,提升发展效益,服务地方群众,也使宁波的地方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点的央地合作路子。
宁波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同时,同样不遗余力地支持和促进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领域上更加注重引进中央企业的投资。首先,全力支持在甬央企的发展。镇海炼化在建厂初期只是中石化系统中的小弟弟,为支持镇海炼化公司的改扩建,宁波市、镇海区及相关部门把最有利于镇海炼化发展的土地预留给了公司,并倾全市之力为公司扩大规模配套基础设施,使公司顺利进行了炼油能力的改扩建,大乙烯工程和储油基地等大项目的建设,成为中石化系统的龙头企业。其次,优先为央企安排重要的地方资源。港口岸线资源是宁波最大的区位优势资源,在具体项目安排上,宁波总是把最好的岸线资源配置给中央企业。北仑港的深水岸线,除了宁波港码头外,主要布置了镇海炼化原油码头、北仑港发电厂煤码头、宝钢矿石中转码头等中央企业专用码头。第三,优先选择央企作为宁波企业重组改造的合作伙伴。2005年中海油成功入主民企宁波大榭石化公司,2008年中海油收购外企协和集团在宁波的11个加油站,宁波由此成为中海油在华东地区的重要基地。2009年宁波金港信托有限公司重组,央企中石油全资直属子公司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现金方式对金港信托增资,控股成立中石油昆仑信托有限公司,昆仑信托成为中石油金融产业的重要平台。同年在宁波钢铁的重组中,宁波市委、市政府也力推宝钢入主。
宁波一直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作为实施央地合作的工作重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资金和项目是短板。在这段时间里,宁波引进了镇海炼化、北仑港发电厂等央企投资项目,引进中央资金启动了宁波开发区、大榭开发区的建设。国家资本的投入,带动了大量民营资本、外资资本的投入,进而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发展后,宁波在教育、科技上的短板就显现出来了。大力引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就成了世纪之交宁波央地合作的重点,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引进的。进入“十一五”以后,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成了短板。为此,宁波先后引进了宁波研发基地院士工作室、中软总公司华东基地、浙大科技园等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宁波高新技术发展的领军机构。(www.daowen.com)
宁波在支持央企发展的同时,非常注重依托央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依托镇海炼化而建的宁波化学工业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大力发展以炼油、乙烯产业为龙头,以烯烴、芳烴为主要原料,重点以三大合成材料、基本化工原料及深加工为特色的石油化工产业。目前已开发面积7平方公里,有荷兰阿克苏诺贝尔、美国利安德化学、韩国LC甬兴、日本大赛璐化学、浙江杭州湾腈纶、中化进出口等70余家企业入住园区。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通过精心设计布局,利用宁海国华电厂投产后的衍生物、废弃物,引进水泥、新型墙材、石膏板等下游企业,构建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粉煤灰一新型墙材、煤—电—脱硫石膏—石膏板三条循环产业链,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再资源化的闭路循环和企业间的共生耦合。目前已引进大小项目15个,总投资额近220亿元。初步建成了带动力强、辐射面广、资源利用率高、示范作用明显、生态环保型的循环经济核心区块。
宁波在实施央地合作中,不拘泥于合作形式,只要有利于合作双方长远利益的,都积极主动尝试。首先,与中央单位开展全面和重点相结合的合作。宁波先后与中石化、铁道部、东方航空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科院、浙江大学、中信公司等中央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共同推进合作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次,在产业项目合作中,以资本为纽带,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既支持央企独资建设,如镇海炼化一直由中石化独资,更有创新地实行国内第一个业主招标项目一大唐乌沙山发电有限公司;也支持宁波资本参股相关项目,如北仑港发电厂、中海油LNG项目等都有宁波国有资本入股;也有引入央企对宁波企业重组改造的,如宝钢入主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第三,注重合作形式的创新。如在区域成片开发建设中,在国内首创引入中信集团成片开发大榭开发区。第四,在科教文卫项目合作中,既与中央部门开展合作共建,也对一些需长期投入的项目,改资助为投资,切实帮助项目实体做强做大,如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列入市教育局办学范围;北仑区政府与国家排管中心共建北仑女排训练基地。第五,创新合作平台。2009年7月,宁波市在北京举办了推进与央企战略合作恳谈会。会上,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国电电力发展有限公司、中石油等央企与宁波市共签约投资和战略合作项目21个,项目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合作等多个领域,协议总投资额达330多亿元。
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宁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国际港口城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宁波正处于人均GDp由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进入全面提升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关键期,正在着力推进长三角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建设。随着这些战略举措的实施,宁波的港口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开放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实施央地合作的领域与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可以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宽范围进一步加强央地合作。
高起点筹划。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央地合作在推动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和项目布局中,都要为央地合作项目留好空间。多渠道沟通。大力响应邓小平“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充分利用海内外宁波籍知名人士、宁波经促会等的中介作用,推动与中央有关部门建立沟通渠道。多平台促进。要利用多种形式,促进央地双方加强沟通了解,提供信息交流,继续加强对央企的招商工作。建机制保障。组建宁波市市级推进与中央单位合作的议事领导机构,既可以统筹协调全市央地合作工作,又可以解决与中央单位对接洽谈时的级别、规模等问题。筹建驻甬中央机构联谊组织,强化央地双方交流互信。营造良好氛围,利用地方主流媒体,持续宣传宁波推进央地合作的重要意义、典型事例、成功案例,着力营造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舆论环境。
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把推进央地合作,特别是与央企的战略合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在依托现有央地合作项目的基础上,从组织体系、工作机制、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深化合作,加强引导,着力建立与央企接触的工作机制,促使洽谈对接工作常态化、机制化,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依托现有渠道,精心准备,面向央企推出一批以制造业、服务业、科技项目为主,以各产业基地为承载平台的招商项目,为后续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对已经签约的项目要按照合同约定抓紧落地,开工建设;对双方有合作意向的项目要牢牢把握住时机,洽谈推进,争取达成实质性投资协议;双方正在接触的项目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既要盯住不放松,又要注重长远,积极争取突破。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导向性政策,使我市与央企的合作向长期稳健的方向发展。市经委、发改委、财政局、金融办等职能部门要加强研究提出吸引央企区域总部、功能总部、运营总部等落户宁波的政策意见,吸引央企来我市发展。要把深化与央企合作的后续规划制定好,规划好与央企合作的新领域、新形式,深化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要充分认识加强央地合作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推动作用。市发改委、经委、科技局等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开发区、产业园区要按照产业基地功能及其定位,确定合作的方向和重点;继续强化前期工作研究,适时推出一批可供央地合作的重点项目。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项目建设,确保各个环节的落实。重点加强合作项目研究,做细做实合作项目基础。加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合作,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形成。加强物流基地的合作,发展空港物流、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北仑国际集装箱物流和梅山保税港区物流。要继续加强高端服务业基地的合作,引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和金融技术后援中心、备份中心。加强金融、电信、通讯服务业的合作,特别是要发展涉外贸易的金融服务。加强腹地联合开拓及现代农业合作。加强旅游业方面的合作,推动休闲旅游基地、商务会议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合作,深化中心镇改革,推进卫星城市建设。
宁波实施的央地合作是重点的合作、长远的合作、持久的合作,要在中央单位做大做强的同时,重组宁波既有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服务能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促进双方合作共赢。首先,充分挖掘央企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要在地方发展特色经济规划,建设特色工业园区等方面,主动吸纳央企参与规划、布局、建设和协调发展,依托央企的原料供应、中间产品销售、公用工程配套、最终产品销售、废物再利用等方面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循环经济。第二,主动激发央企的带动作用。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经过资金、技术的嫁接改造,激活我市民营企业内在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地方特色产业,通过引进央企,扩大产业规划和品牌影响力。第三,发挥央企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宣传央企在产品生产、企业管理、环境保护、科技研发、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先进和成功经验,号召全市企业向央企学习,主动改进企业管理,做强做大地方特色经济。
(作者单位:宁波市政府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