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我国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我国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我国乡镇企业终究是经济改革特殊时期的产物。关于我国乡镇企业的生产率,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部分学者也注意到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增长效率的区别。总体上看,东部地区乡镇企业TFP增长要快于中部、西部地区。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拟结合1978-2008年间跨省面板数据,使用非参数的Mahn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乡镇企业的TFP增长的时序变化和地区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希望为现有的乡镇企业研究做出补充和拓展。

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我国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徐建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迅速开创了乡镇企业突飞猛进的崭新局面。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乡镇企业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随着1997年《乡镇企业法》的颁布实施,整个乡镇企业发展达到顶峰。胡锦涛主席在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但我国乡镇企业终究是经济改革特殊时期的产物。近年来,乡镇企业面临的外部体制和制度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乡镇企业融资成本越来越高,原有的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加之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都迫切要求乡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主要是看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何,因此,正确认识我国乡镇企业TFP增长及其源泉对于相关经济政策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我国乡镇企业的生产率,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孙德林(1994)运用1978~1992年间的时序数据分析了中国乡镇企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波动以及总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并且提出了促进乡镇企业效率的途径。陈剑波(1999)描述了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技术演进以及20世纪90年代技术获得与开发,并进行了简要的效率评价。陈万明、赵蕾(2005)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定量分析了1978~2002年之间我国乡镇企业的生产率状况,探讨了促进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途径。张厚明(2009)结合1978~2005年的时序数据,运用广义C-D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各生产要素贡献率进行了全面测算和考察。范丽霞、蔡根女(2009)结合中国1990-2005年间省际平衡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各省区乡镇企业增长的规模报酬、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因素。

部分学者也注意到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增长效率的区别。Jefferson等人(1992)利用1984、1988和1990年204个国有企业和132个乡镇企业的数据资料,通过估计生产函数表明,乡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始终要高于国有企业,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Wu,Y.R.(1995)使用边界生产函数和1985~1991年面板数据分别估计了中国国有工业、乡镇企业和农业三个部门的增长率,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这三个部门增长的主要贡献源泉,技术效率的提高主要出现在乡镇企业。谢千里等(1995)估算出1980~1992年国有工业年均增长率为2.5%,而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集体工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7.15%。

近年来,部分学者也注意到了我国乡镇企业增长效率的地区差异。刘国亮、钟甫宁(1998)利用回归模型估计了1987~1995年间我国28个省域乡镇企业发展的技术效率差异,从而为资源的跨地流动和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程前昌等(2007)结合1990年和2004年的数据,对我国乡镇企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发展率进行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乡镇企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总体格局是东部远高于中、西部,西部已赶上中部,但中、西部乡镇企业综合发展水平都较低。刘靖宇、周剑(2009)结合2001~2006年的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我国乡镇企业效率,结果表明,乡镇企业TFP变动的区域差异显著。总体上看,东部地区乡镇企业TFP增长要快于中部、西部地区。

无疑,上述研究对于认识和把握我国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是重要的,但相对于整个乡镇企业在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中的重要地位而言,该领域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性和相应的空间。首先,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部分历史时间段进行的,实证分析的年份较短,因此无法全面深刻反映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次,部分研究也采用了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但这些研究只是包含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部分时间段的跨省数据,但时间跨度不够;再次,已有的研究对乡镇企业TFP的测算大多采用未经调整的统计数据,而且已有的研究关于资本存量的处理大多直接采用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或原值,鲜见有采用科学方法正确测算我国乡镇企业资本存量的。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拟结合1978-2008年间跨省面板数据,使用非参数的Mahn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乡镇企业的TFP增长的时序变化和地区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希望为现有的乡镇企业研究做出补充和拓展。

1.非参数Malmqusit指数方法。

1982年,Caves等将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不同时期消费变化的指数思想用于分析生产效率。Malmquist指数构造的基础是距离函数,距离函数的倒数即技术效率。基于投入型的Malmauist生产率指数可表示为:

其中,i表示投入导向型,表示时期,D表示距离函数,χ为投入向量,y为产出向量。(1)式表示以,时期的技术条件为参照的,从t时期到,t+1时期的技术效率变化。类似地,从t时期到,t+1时期,以时期技术条件为参照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

为了得到从,时期到1+1时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变动值,可用(1)和(2)式的几何平均值来构造从t到t+1期的Malmquist生产力变化指数公式(3)。如果Malmquist生产率变动指数大于1时,说明从,时期到t+1时期的TFP增长了;反之则说明TFP下降了。

根据Fare等(1994)的分析,Malmquist生产率变动指数又可分解为技术效率的变动(ef-fch)和技术的变动(techch)的两部分的乘积,即:

第一部分effch,就是从t到t+1期技术效率的变动,当effch>l,表示技术效率上升;反之则为技术效率衰退。第二部分techch,就是从I到,+1期技术的变动,当techch>l,表示技术进步;反之则为技术衰退。

当然,(4)式中的技术效率是根据规模报酬不变(CRS)的生产前沿给出的。根据Escache等(2004),当结合了规模报酬可变(VRS)模型得到距离函数时,技术效率变动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PeCh)和规模效率变动(SeCh),即(3)式可进一步分解为(5)式子:

其中,表示VRS,表示CRS。

为了得到公式(3)~(5)中的具体值,必须先求出6个混合距离函数值,而CRS条件下第

2.变量与数据。

经济总产出Yt(单位:万元):现有的研究表明采用总产值或是增加值来表示乡镇企业产出都是可行的。尽管二者从增长趋势上来看具有一致性,但总产量指标衡量的是生产能力和生产总量,而增加值则更加反映了经济效益和增长速度的提高(樊丽霞,2008),本文选取增加值表示总产出。同时,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使数据具有可比性,采用全国工业品出产价格指数将乡镇企业增加值转化成以1978年为基期价格表示实际乡镇企业增加值。该指数根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关于工业品出产价格指数综合而成。

物质资本投入Kt,(单位:万元):由于官方并没有公布我国乡镇企业历年资本存量K1978的数据,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计,计算公式为:Kt=It/Pt+(1-δ)Kt-1,其中,K,为第,年的乡镇企业资本存量;基期的资本存量K1978以1978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原值表示;It为当年的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由第,年的固定资产原值减去t-1年固定资产原值得到;Pt为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根据单豪杰(2008)得到1978~2006年固定资本形成价格指数,进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07~200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构造1978~2008年各省份完整的A值;δ为年折旧率,依据张军等(2004)的研究,经济折旧率δ取9.6%。

劳动投入量Lt(单位:万人):参照范丽霞、蔡根女(2009)的做法,以历年的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来代替。

本研究样本包含1978~2008年间大陆(除西藏、湖南的数据缺失严重,省略;重庆1997年之前的数据可获得,作为独立的决策单元)29个跨省面板数据,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中国乡镇企业年鉴》(2003~2006)、《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07~2009)。需要说明的是,有5个单元格数据残缺是根据前后年份的均值补全的,仅占整个样本0.18%。

结合两个投入指标,一个产出指标,运用DEAP2.1软件,我们计算出各省域的乡镇企业在1978~2008年间逐年变化的TFP及其分解结果。为了详细考察我国乡镇企业TFP的动态变化特征,本文依据范丽霞(2008)的做法,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分六个阶段来考察;同时,为了突出乡镇企业地区变化差异,我们不但按照传统的东、中、西部三分法,还按照最新的八大综合经济区域划分法,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乡镇企业TFP的变化。

1.阶段性特征分析。

图1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TFP增长率的变动趋势。从图1可看出,乡镇企业TFP的增长率在绝大多数年份都处于零点以上,占整个样本年份的67.75%。表1是按乡镇企业发展的六个阶段划分的投入、产出要素增长率以及各阶段乡镇企业TFP变动的几何平均值。由表1可知,改革开放31年来,乡镇企业TFP平均增长率为4.83%,其中技术效率增长率为1.6%,技术进步增长率为3.2%。显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都是乡镇企业TFP增长的源泉,但技术进步是主要力量,而且在技术效率的变动中,规模效率变动的影响要小于纯技术效率变动的影响。这暗含着进一步提高我国乡镇企业的技术效率,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规模效率有助于提高我国乡镇企业TFP增长。

图1 1979~2008年乡镇企业TFP几何平均增长的变动趋势图

下面分析乡镇企业TFP增长与劳动、资本等单一要素对乡镇企业增长的贡献。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在整顿提高阶段和调整创新阶段,TFP增长对乡镇企业增长的贡献率为负外,其余发展阶段的TFP增长对乡镇企业增长的贡献均为正,而且在开始发展阶段和转型变革阶段,TFP增长对乡镇企业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60%。平均来看,乡镇企业TFP增长对乡镇企业增长贡献率仅为29.84%,有70.16%的贡献来自资本和劳动投入,这表明我国乡镇企业TFP增长对乡镇企业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依然明显,乡镇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还没有实现。

表1 各阶段的投入、产出要素与乡镇企业TFP变动的几何平均值

注:计算中所需的乡镇企业增加值Y和资本存量K的数据用价格指数进行了预先调整。TFP值及其分解结果采用DEAp2.1程序包得到。乡镇企业TFP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TFP增长速度/产出增长速度。

进一步考察乡镇企业在这六个阶段中的TFP变动特征可知,在1978-1983年间,乡镇企业(当时称社队企业)资本年均增长率为7.2%,劳动年均增长率为2.7%,而TFP的年均增长率已达到9.3%。这主要是因为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企业发展开始了历史性转折,特别是在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为社队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促进当时生产率增长。在1984~1988年间,乡镇企业(社会企业的更名)的发展达到第一个高潮。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继续兴办社队企业同时,鼓励农民个人或联合兴办各类企业。此后,乡镇企业开始出现了超常规发展,个体企业和联办企业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上升。这一时期,乡镇企业资本增长率达到29.5%,劳动增长率达到24.2%,而TFP的年均增幅为6.2%。从1989年起,国家压缩基本建设,调整产业、行业和产品结构,出台的部分政策和规定不利于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增长势头明显受到抑制,这一时期资本增长率为16.0%,而劳动增长率仅达到3.9%,TFP的年均增幅为-0.4%。

1992~1996年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高潮。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充分肯定了乡镇企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优势之一。十四大明确了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时期,资本增长率达到22.0%,劳动增长率又上升到7.0%,TFP的年均增幅10.1%,为历史最高。1997年以后,由于国家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乡镇企业资金短缺现象日益明显,再加上1997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乡镇企业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一时期的乡镇企业资本增长率达到7.1%,劳动增长率为-0.6%,TFP的年均增幅为8.2%,部分原因来源于前阶段的惯性使然。自2002年以后,乡镇企业进入调整创新阶段。加入WTO以后,面对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更加激烈的竞争,乡镇企业传统经营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在这段时间,TFP的年均增率急剧下降,降为-2.7%,而年均资本增长率达到22.8%,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乡镇企业仍未能改变依靠投入促进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2.地区差异性比较。(www.daowen.com)

根据计算可知,各省域间乡镇企业TFP增长小于零的只有贵州(-1.4%),约占3.4%;乡镇企业TFP增长率为0~3%之间的有江西(0.8%)、甘肃(1.0%)、新疆(2.3%)、河南(2.7%)、内蒙古(3.0%),约占总个样本的17.2%;乡镇企业TFP增长率为3%~6%之间的有北京(3.5%)、吉林(4.3%)、重庆(4.3%)、海南(4.6%)、安徽(4.8%)、黑龙江(4.9%)、广西(5.0%)、四川(5.0%)、天津(5.2%)、江苏(5.3%)、陕西(5.4%)、青海(5.4%)、河北(5.5%)、宁夏(5.6%)、山西(5.6%)、广东(5.6%)、湖北(5.8%)、福建(5.9%),约占整个样本的62.1%;乡镇企业TFP增长率为6%以上的有云南(7.0%)、山东(7.4%)、浙江(8.5%)、辽宁(8.7%)、上海(8.8%),约占整个样本的17.2%。

为了揭示乡镇企业TFP变动的区域间的差异特征,我们按照乡镇企业的空间分布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2],表2给出全国及三大地带的TFP变动及其分解结果。由表2可知,乡镇企业TFP增长超过全国年均水平的只有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6.3%,中部地区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4.1%,西部地区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3.9%,由东向西呈阶梯状渐次降低分布特征。在乡镇企业TFP增长的源泉上,三大区域乡镇企业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并且同样呈现东高西低的状况,技术效率的变动都相对较低。不过,相对而言,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要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

表2 1978~2008年三大区域的TFP及其分解结果的几何平均值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乡镇企业TFP增长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将29个省市分为8大综合经济区[3],并分6个阶段进行剖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自1978年以来,在八大综合经济区中,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10%,分别达到了10.6%和10.2%。在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中,自2002年以来的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最大,达到了31.1%,而在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乡镇企业TFP增长最快的是1984-1988年的高速增长时期,其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1%,这两个地区乡镇企业TFP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紧随其后的是东北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其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8%和9.1%。东北综合经济区的乡镇企业TFP高速增长的时期包括开始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以及调整创新阶段,其增长率都超过了27%。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乡镇企业TFP增长最快时期是2002年以来的调整创新阶段,其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20%。这两个地区的乡镇企业TFP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带动。

其他四个综合经济地区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都不超过7%。其中,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7%,其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技术进步。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地区乡镇企业TFP增长的黄金时段是乡镇企业开始发展阶段和调整创新阶段。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6.7%,其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技术效率变动,这一地区乡镇企业TFP增长的黄金时段是乡镇企业开始发展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其增长率都超过32%。乡镇企业TFP增长率处于倒数第二位的是大西北地区,其年均增长率为5.6%,该地区TFP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最出人意料的是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乡镇企业,其TF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5.3%。尽管该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开始发展阶段和全面综合发展时期的乡镇企业TFP增长率都超过了10%,但该地区乡镇企业在转型变革时期的负TFP增长率抵消了前期的正面增长效果,最终导致了该区域在1978~2008年间TFP年均增长的低水平,技术效率增长是推动的该地区的乡镇TFP增长的主要源泉。

表3 不同区域各阶段的TFP及其分解的几何平均值

续表

本文利用非参数Ma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1978-2008年我国29个省份乡镇企业的全要索生产率的时序变化及地区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1978年以来,我国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4.8%,并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其中,在1992~1996年的全面发展时期,乡镇企业TFP的平均增长率最大,达到了10.1%。总之,我国乡镇企业的增长主要表现在要素投入驱动和生产率提升的双重驱动的特点,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主体,TFP增长对乡镇企业产出增加的平均贡献仍旧偏低,仅为29.8%。

第二,我国乡镇企业TFP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从三大地带来看,乡镇企业TFP从东向西,呈阶梯状渐次降低分布特征。在乡镇企业TFP增长的源泉上,三大区域乡镇企业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并且同样呈现东高西低的状况,技术效率的变动都相对较低。从八大综合经济区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10%,东北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9%,而剩余的四个综合经济地区的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都不超过7%。

上述结论对于今后有关乡镇企业政策取向具有重要的启示:第一,为了实现我国乡镇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推进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仍旧是首要政策选择;第二,由于技术进步是乡镇企业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有必要进一步通过学习、引进外部的先进技术或是通过自主创新加快乡镇企业技术创新,同时更要通过改变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产权结构、扩大企业的规模经营等措施提升乡镇企业技术效率;第三,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的形成同样是中国有选择的区域优先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考虑到乡镇企业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为了缩小各地区农村人均收入的差距,采取倾斜性的政策措施,缩小各地区乡镇企业增长效率,协调好各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必需的政策选择。

(作者系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讲师)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剑波.市场经济演进中乡镇企业的技术获得与技术选择[J].经济研究,1999(4):34〜44

[2]陈万明、赵蕾.中国乡镇企业生产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3): 61-65

[3]程前昌、宋庆、高晓东.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学术交流,2007(6):104~107

[4]范丽霞.中国乡镇企业增长与效率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8

[5]范丽霞,蔡根女.中国乡镇企业增长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4):618~625

[6]刘靖宇、周剑.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的乡镇企业效率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98~99

[7]刘国亮,钟甫宁.乡镇企业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5):38~41

[8]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9]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5(12):10-21

[10]张厚明.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与乡镇企业产出增长——基于1978-2005年的历史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16~20

[11]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6~44

注释

[1]本文受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Y200906627)和宁波大学科研项目(编号:XYW09001)的资助。

[2]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徼、江西、河南、湖北7省市;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背海、宁及、新疆11省市。

[3]东北综合经济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江西、安徽(缺湖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赍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缺西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