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
1.服务业规模持续攀升。
2000〜2008年,宁波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扩大了3.65倍,从2000年的438.54亿元增长到1600.01亿元,总量增长较快。分行业来看,各行业规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金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较快。但房地产行业增幅回落较大,2008年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3个百分点。
图1 2000~2008年宁波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表1 2006~2008年宁波市服务业增加值各门类占比
2.人均服务业增加值逐年增加。
2000~2008年,宁波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由8145.1元增长到28164.2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领先优势逐年扩大。2000年宁波人均服务业增加值8145.1元,是全国水平的3.6倍;2008年宁波人均服务业增加值28164.2元,是全国水平的3.1倍。
图2 2000~2008年宁波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缓慢提升。
2000~2008年,宁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6.8%提高到40.4%,提高了3.6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0年宁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近年来发展比较慢,2008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仅高0.3个百分点。
虽然近几年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不快。2006年、2007年、2008年宁波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宁波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0.1%、40.3%、40.4%,均低于当年浙江省40.4%、40.7%、41.0%的平均水平。从15个副省级城市比较来看,宁波市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9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居第14位。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图3 2000~2008年宁波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情况
2000~2008年,宁波市固定资产投资由320.26亿元增加到1728.2亿元,增长了4.4倍,其中,服务业完成投资由59.5亿元增加到965.8亿元,增长了15.2倍。其中,2008年,交通邮政仓储比上年增长28.1%;科教卫体文广比上年增长23.5%,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比上年增长29.4%。服务业投资比重比上年增长12.1%,快于全社会投资增速3.9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成为宁波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
2.六大支柱产业平稳增长。
(1)外贸进出口业务运行良好。2000~2008年,宁波市外贸业务一直保持增长势头。2008年,宁波市进出口总额1410.9亿美元,是2000年的18.7倍。其中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为678.4亿美元,是2000年的13.1倍。
(2)运输物流业继续较快增长。2000~2008年宁波市港口建设加快推进,港口运输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一是宁波一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速;二是港口集装箱航线进一步开辟;2008年净增集装箱航线19条,累计210条,其中远洋干线118条,近洋支线47条,内支线18条,内贸线27条;三是港口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四是港口生产稳步增长,2008年宁波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6亿吨,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全球第四位,是2000年的3.1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达1084.6万标箱,增长16.0%,继续保持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第四位,全球排名进入前十位,是2000年的12.05倍。
(3)金融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0~2008年,宁波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由1172.9亿元增加到6353.6亿元,增长了4.4倍;2008年宁波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5820.8亿元,比2000年增长6.6倍。
(4)会展业发展定位明确。宁波市会展业的目标定位是,把宁波建设成为国际商家在中国的主要采购基地、进口设备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基地、国内外贸易的物流输送基地、国内外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国际营销机构集聚基地、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国际展览展示和商务会议基地。以宁波东部新城国际会展中心、国际贸易展览展示交易平台为核心的展务经济,形成以宁波市本级进出口贸易的办展为主。2008年全年宁波市举办会展活动276场。其中举办展会活动136场;展览总面积139.2万平方米;单个展会面积首次突破1万平方米,达1.02万平方米。举办特色节庆活动63场、会议(论坛)77次。新增有会展业务的企业95家,其中新增专业会展企业21家,引进外资会展企业3家,有会展业务的企业累计176家。
(5)休闲旅游业得益“大桥效应”。一是以商务游客为主的客源,保证了宁波市入境旅游平稳发展。二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为宁波旅游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借助大桥开通的交通区位优势,宁波市日益加快与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周边城市形成“两个小时旅游圈”的进程。随着大桥开通后掀起的旅游热潮,各大景区的综合效益都有较大提升,宁波旅游受益“大桥经济”明显。
3.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
(1)科技与信息业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2008年,宁波市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2008年,宁波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5家,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27家。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6173件,授权量988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05件。172家企业率先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累计477家。5个软科学研究项目列入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新增“驰名商标”76件,累计233件;新增浙江名牌41件,累计226件,累计中国名牌61件;新增“知名商标”134件,累计733件。
(2)文化创意产业强化发展意识。宁波市首次把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作为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列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局系统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畴,推进重点项目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工作,重点扶持象山影视产业、东钱湖文化创意产业等项目和区块的建设和发展,配合宣传部,认真组织文化企事业参加义乌文博会和深圳文博会。积极帮助、扶持重点企业发展,推进宁波海伦乐器制品有限公司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3)中介服务业优化发展环境。伴随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和宁波港口深度开发,使得宁波与北岸的苏南和浙东地区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加快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在这种发展格局下,宁波市加大了对中介服务组织的改革力度,加强了清理整顿和经营机制转换。宁波市现有登记注册的中介服务组织约358家,涉及法律、财务、信息、技术、咨询等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组织体系基本建立,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4)高端培训业体系逐步完善。结合宁波市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宁波市加快国际国内培训机构的引进与本地教育培训资源的调整,建立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功能与产业体系提供人力资源的高端培训体系。杭州湾所在地慈溪市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办学规模达到302班次,建立了八大公共实训基地和十大示范性企业实习基地。
4.服务业外包发展势头良好。
据宁波市外经贸局统计显示,2000~2008年宁波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额由2.0亿元增加到31.19亿元,增长了15.6倍。2008年,离岸外包业务额达到1.02亿美元,当年末共有服务外包企业314家,从业人员1.42万人。从各项指标看,宁波服务外包产业呈现异军突起之势,正跻身国内服务外包先进城市行列。目前,宁波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已取得明显实效,微软、IBM、神州数码等一批国内外著名服务外包企业纷纷落户宁波。宁波还编制了中国第一份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详规和7个重点产业子规划,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城市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同时,由国际著名IT培训机构印度NIIT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的宁波NIIT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已开始授课运作,每年可培训软件技术开发等高端服务外包学员5000人次,为宁波启动经济“绿色引擎”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2000~2008年,服务业总体呈现加快发展态势。除2001年、2004年和2008年比上年均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均是逐年递增,至2007年增速达到16.4%,比2000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2008年增速低于同期上年水平。与GDP增速相比,2000~2008年服务业年均增长13.8%,比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与二产相比,2000~2008年二产年均增长13.76%,比服务业增速低0.04个百分点。2008年经济大形势的影响除外,服务业增长更平稳,年际波动更小,表明服务业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形成。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后,服务业特别是消费性服务业将加快发展;
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后,服务业发展更加活跃,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迅速提升。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初达到3000美元阶段,之后服务业增速大大高于二产,直至199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平均每年提升近一个百分点,1990~2008年服务业增长稍稍放慢,但仍大大高于GDP和二产,占GDP比重至少提升了9个百分点。宁波市2002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为3331美元,2008年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10079美元,伴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和产业分工的深化,服务业必将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表2 部分国家进入3000美元阶段后产业结构
居民收入提高为消费性服务业扩大了市场空间。2008年宁波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379元,比2003年提高了56.5%。同时,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花钱买享受、买健康、买服务等成为新的消费趋势,服务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高。2003-2008年宁波城镇居民用于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3.7%,2008年占全部消费支出的27%,比2000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今后一段时期,居民收入将继续快速提升,消费需求扩张和结构升级加速,迎来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服务业层次提升和总量增加,将是必然趋势。
图4 2003~2008年宁波城镇居民服务消费
注:根据统计分类,图中的服务性消费包括衣着加工服务、家庭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化娱乐服务、教育。
产业分工的深化将创造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生产性服务投入的数量、质量和方式,越来越标志着工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从世界范围看,每1元现代制造业增加值,相应有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如果以此测算,宁波2008年工业增加值2196.68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也应该有2190多亿元。目前,宁波正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而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加快发展具有关阔的市场空间。大型工业企业需要加快服务外包步伐,进一步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程度;众多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限制,研发设计、品牌培育等能力相对不足,更加需要专业化的配套服务以增强创新能力,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更加迫切。
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在资源环境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土地资源锐减,2004~2007年,宁波市耕地平均每年减少14.87万亩。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仍相对较高,2008年宁波万元GDP耗能0.81吨标准煤,化学需氧量为4.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4.7万吨,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万元GDP耗能下降到0.75吨标准煤,化学需氧量减少到4.4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至11.12万吨,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很有可能的。宁波市仍要继续转变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方式,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服务业自身能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小,对提升工业产业层次也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将成为今后发展重点。(www.daowen.com)
图5 宁波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数量
服务业全球化正在蓬勃兴起,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测算,2009年全球外包市场规模达1.43万亿美元,国际投资中服务业比重从上世纪70年代的25%提高到2009年的70%左右。据粗略估计,2008年宁波承接服务外包总规模31.19亿元,与此同时,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03~2008年扩大了1.4倍。今后一段时期,国际服务业转移将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将保持30%~40%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可达2万亿美元,亚洲有可能承接45%以上的外包业务,转移重点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如果宁波市能抓住这个机遇,对服务业发展将产生重大推进作用。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判断,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市服务业将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初步预测,服务业年均增速将高于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稳步提升,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成为今后发展重点。
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社会就业的贡献、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以及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对提升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作用、对改善生活品质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08年,宁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4%,比200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4%,比2002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对CDP增长的贡献均在70%以上,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两项也超过50%。当然,国内与国外在服务业统计口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至少可以表明,宁波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图6 宁波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服务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随发展阶段的变化呈提高趋势。2003~2008年,服务业从业人员从99.7万人扩大到142.8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从25.8%提高到32.5%,服务业成为吸收社会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与发达国家相比,宁波服务业就业比重相对较小。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与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相等,均在70%以上。宁波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比增加值占GDP比重低近7.94个百分点。这其中固然有统计遗漏的因素,同时也说明宁波市服务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图7 宁波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
服务业主要缴纳营业税,征缴税额100%归地方所有,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1年宁波市服务业税收为41.3亿元,占宁波市财政收入的40%。宁波市在《今后五年宁波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到2012年,服务业地方税收达300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0%。近年来,宁波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创造了宁波几乎一半的税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服务业污染排放相对较少,能耗也较低。据国内有关测算,服务业单位产出能耗不到二产的1/3,只有一产的40%。若根据这一测算结果估计,宁波服务业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即可下降约0.92个百分点。此外,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推动其它产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比如,环保服务业发展可以提高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处理能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等需要科技研发类服务提供技术支持,环保型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需要金融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等等。
城市是现代化的主要载体,是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辐射和配置中心。一个地区的区域竞争力主要由其城市竞争力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城市功能,服务业则是城市功能强弱的关键决定因素。国际大都市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服务功能。如纽约是跨国公司总部集中地,全美500家最大的公司中30%总部设在纽约。东京除拥有大量企业总部和金融机构夕卜,也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集聚了日本33%以上的国家级文化机构、65%的信息服务业和90%以上工程技术业。宁波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城市经济将逐步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强化城市功能,改善区域软环境,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需求层次会不断提升,从最低阶段的满足衣食住行基本需要,逐步向追求更高层次教育、娱乐、文化等精神需求转变。顺应这一趋势,加快服务业发展,对改善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餐饮、住宿、家政等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使居民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娱乐、旅游、通信等服务业,可以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此外,服务业投资门槛较低,是推动创业富民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虽然宁波服务业已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不可忽视,主要是:
从政府层面看,近年来对服务业的认识尽管有所深化,但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具体表现在:第一,对服务业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误区,认为服务业是不创造物质财富的非生产性部门,对服务业的生产性功能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第二,相对于服务业,抓工业更容易产生短期效益,政府规划和政策往往片面强调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政策支持。第三,简单地把工业化等同于工业发展,忽视服务业与工业发展的互动性,认为目前抓服务业为时尚早。
从企业层面看,服务外包意识不强。受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影响,宁波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仍然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量可以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多由企业自身承担。企业服务外包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为生产过程提供配套的生产性服务市场需求的有效拓展,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仍然比较突出。一是进入难。服务业许多领域还基本处于国家垄断、政府管制的状态,市场准入障碍还没有真正消除。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虽然鼓励非公资本进入,但准入前置条件过高,存在“玻璃门”现象。二是改制难。事业单位改革滞后,一些应当作为商业化经营的领域,却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目前服务业中事业单位仍占有相当高的比重,直接导致服务业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缺乏自我发展机制。三是协调难。服务业管理比较分散,交叉管理、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综合协调。据注册会计师服务行业反映,该行业有财政、审计、税务、证监等多个负有监管的职能部门,各部门各自对其市场准入资格进行认定,其中基建工程造价审核资格有财政、审计、建设等部门同时开展认定。
对服务业政策关注度比较低,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工业比较,存在多方面的不平等。一是在税收方面,营业税计税方法对服务业存在重复征税,导致分工越细,税负越重,阻碍了服务外包的发展;所得税优惠仅限于高新技术行业,对高端服务业缺少支持。二是在土地和电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方面,服务业的价格普遍高于工业。三是在财政支持力度方面,多年来产业领域的投入中心一直在工农业上,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相对不足。
宁波市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人数仅为杭州、大连的1/2,也低于青岛、苏州等兄弟城市。服务业人才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为“三难”。一是用人难。服务业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物流、航运、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国际贸易、涉外法律、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行业,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尤为短缺。二是育人难。由于长期以来对服务业的忽视,在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方面服务业相关专业是薄弱环节,当前服务业专业人才数量特别是质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在软件等行业,大学生上岗还需要经过实训,但目前实训基地普遍存在着规模不大、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协同的实训机制尚未形成。三是留人难。缺乏留住人才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据一些跨国公司反映,由于宁波房价已达国际一流水平,但跨国公司的员工薪酬则按二类城市标准支付,很难留住优秀人才。留人难已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此外,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现行统计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不能及时、准确、系统反映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把握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宁波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性,一些发展瓶颈正在迎刃而解。为此,宁波专门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关于加快宁波市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扶持政策,宁波市各地也纷纷制定服务外包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纲要,有效促进宁波服务外包产业后发崛起。
要把服务外包产业作为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努力将宁波市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引进一批国内外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服务外包人才;建设若干个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包括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外包示范区)。到2012年,建立5个市级以上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力争使宁波市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十位。
宁波依托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现代物流业也快速发展,是国内最适宜发展物流外包的区域之一。宁波的港口物流服务外包条件优越、起步较早,这项服务外包BPO领域最大的单一产业在宁波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宁波可以在物流外包领域占据国内制高点。此外,宁波拥有国家级的高新区、国际软件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基础设施完善,制造业和物流业发达,在长三角地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着独特优势。根据商务部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结合宁波市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高端服务外包产业,并主动承接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港口物流、产品标准检测工业设计研发、动漫创意、贸易配送、金融服务、财务结算、远程医疗服务,以及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石化和高档纺织服装等5大重点行业的行业解决方案设计等外包业务。目前,宁波服务外包产业已驶入发展快车道,力争进入中国服务外包城市的“第一方阵”。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抓紧制定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努力拓展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等服务外包业务。以“三大中心”为依托,重点培育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优势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在加快楼宇经济与总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搭建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高品质的开发商和运营商,引导工贸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商务楼宇开发建设。
今后四年,宁波市重点培育的服务业产业基地,主要包括现代物流、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现代金融、文化创意、软件研发、旅游休闲、高端培训等八大类。到2012年,形成20个以上的市级服务业产业基地,其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成为服务业总量增加、投资拉动和财税增收的集中区。
实行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激励政策。对基地内的企业或项目,优先列入贷款风险补偿支持对象;优先支持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先支持基地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基地用地优先纳入年度新增用地计划,优先申报国家、省级服务业基地。对经认定为市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的,奖励工作经费100万元,分5年发放,每年20万元,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按1:2比例负担,市级所需资金在服务业考核专项资金中统筹解决。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到2010年,将宁波发展成为长三角医疗卫生等服务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公共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强化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救助责任,发挥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构建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业。加强社会化服务网络、社区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形成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服务体系。以“81890”社区服务平台为基础,整合和扩展社区服务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市、反应快捷、服务方便的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力发展养老、护理、旅游、娱乐、继续教育等社会化老年服务业,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和水、电、热等公共设施投资,完善市政服务功能,改善园林、绿化、环卫等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完善综合防灾管理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
1.抓队伍建设,健全服务业统计网络。
一是以抓统计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建立限上服务业企业统计网络体系,服务业企业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以示范企业为榜样,继续加强服务业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二是加强四方面统计队伍建设,即镇级服务业统计人员队伍建设、辅助调查员队伍建设、服务业企业统计人员队伍建设和部门统计人员队伍建设。
2.抓制度落实,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
一是切实做好现代服务业统计方案的实施及落实工作;二是建立完善服务业台账制度。
3.抓统计稽查,提高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
一是加大服务业统计执法力度,做到稽查与指导相结合,稽查与规范化相结合,稽查与调研相结合;二是加强平时巡查工作,旨在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三是建立统计台账稽查制度,定期对统计台账进行稽查。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