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助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根据2019年12月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是其中重要内容,在这一进程中,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诸多国家战略承载地的浦东来说,应该责无旁贷地继续充当排头兵和先行者,找准新的定位,发挥窗口和示范作用,为加快创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一)助力上海长三角科创中心城市的建设
上海建设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之一。当前,长三角地区聚焦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创新产业项目,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三角三省一市应依据各地实情依据《规划》所规定的城市功能定位,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从而使得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如上海市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以各类企业为主导的基础性研究为核心的研究体系,目前正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区域创新中心转型,促进区域创新中心服务体系逐渐完善。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势,是建设以重化和重大装备类产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为创新主体的应用性研究的创新中心和以外商直接投资高技术产业多元化的区域创新中心。浙江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建设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中心,在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和管理中,对科技资源的整合重在强调面向功能、择优互补、自愿组合,形成平台“虚拟组织”运行模式,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区域创新中心。
上海的目标是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而浦东新区的定位是核心功能区。浦东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区,需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在此进程中,应该做好“三个借力”:
一是借力于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由加工链协作向价值链协同转变,加速要素配置流动。目前长三角产业处于加工链转型升级、供应链调整完善、价值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未来应加快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坚持拓展产业协作领域,以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为抓手,提升协作层次效率。另一方面,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营造有利于推进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长三角地区要积极发挥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供应链与价值链重塑升级,构建全领域全过程的价值链分工协作和动态提升体系,深入推进科技、金融、人力协同支撑体系建设,打造实体经济发展高地,不断提升长三角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
二是借力于长三角的城市化进程,助力建设世界级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城市群。作为世界第6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使命和目标是建立世界级科技创新城市群,助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部署。在联手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城市群的进程中,上海要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引领作用,与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共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级水平,加快形成网络化、开放型、一体化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促使各城市在协同和竞合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资源禀赋,养育和发展各具特点的创新生态,努力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以及国际性科学、技术和产业的重要策源地,率先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支撑,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三是借力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理定位城市群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与布局,重点发挥城市群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体系中五大机构即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资研发机构等的作用。全面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等营建世界级的创新服务环境和支持体系。加深市场一体化,共同集聚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根源性、创新型跨国公司,发展出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科研院所,培育和集聚一大批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节点型、枢纽型和功能型创新服务机构,使长三角成为中国研发创新领域扩大开放、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载体。
(二)加快张江科学城建设,助力发挥上海创新策源地的引领作用
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浦东要举全区之力,加快推动张江科学城建设与发展,立足服务全国的战略高度,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化其功能,发挥上海创新策源地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张江科学城不仅是助推上海在全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长三角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是打造大型顶尖科学基础设施群,展开前沿科学研究创新,在全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既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也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必须始终坚持引领科技发展导向。大科学基础设施是国之重器,是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既为解决科学技术前沿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提供长期、关键的科学技术支撑,也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部工作的基石。因此,在张江综合性国家建设中,必须坚持国际视野,按全球最高标准,以高度集聚、综合性、世界先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主要支持,保证研究领域处于世界相关学科和技术领域前沿,实现引领当代科技或学科发展,并不断衍生出新的学科领域。能够诞生一批对学科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荣获一批国际重量级科技奖项。
二是构建多层研究机构和研发平台,努力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引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张江科学城建设中,既要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为基础,充分发挥大设施集群“1+1>2”的交叉集成作用,又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基于“两化融合”平台,推动科技与产业相结合。首先,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是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张江科学城建设中,要聚焦国家、长三角、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等基础研究领域,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开展技术创新,加快构建技术创新策源中心、产业创新策源中心,支撑长三角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次,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激活“需求端”、扩大“供给端”、做强“服务端”、优化“环境端”的原则,推进技术产权化、成果资本化、转让市场化、交易网络化,全面推进技术市场创新发展,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积极构建创新成果交易中心,创新人才集聚中心,以提升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是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不断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促进长三角开放协同创新发展。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新发展,科技创新越来越强调群体开放式、协同式体验。在这种新形势下,张江科学城建设中在注重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主动融入创新网络,整合创新资源,放大或倍增创新效应,服务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首先,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网络。张江科学城要主动对接浙江、江苏、安徽等地高校及其陆续在沪建立的机构。密切“双一流”高校联系,主动加强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对接。协调长三角地区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提升区域创新网络效率,最大限度拓展技术创新效率的可能性边界,将张江创新效应外溢到长三角。其次,加强与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联动。一方面,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同心协力、共同建设好国家科学中心,在华东地区形成两个亮点,并由点成线,带动浙江、江苏创新。最后,张江科学城还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网络,融合创新资源,使张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拥有更多国际科技创新的话语权。
(三)加快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建设,推动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
根据2019年8月6日国务院下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下面简称为《方案》)要求,与国内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有所不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将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将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上海临港新片区的诞生不仅是上海发展的机遇,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www.daowen.com)
根据《方案》要求,上海临港新片区要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在长三角新一轮对外开放进程中,加强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放大辐射带动效应,使长三角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反过来,长三角地区也应主动作为,一方面,注重从空间规划、交通联络、港口发展等方面加强同上海的沟通与协调,另一方面,注重借助上海自贸新片区这一制度创新的平台载体,集聚、整合和吸引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在高质量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全球价值链的攀升,与上海协同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国际开放新门户。对浦东而言,在加快自贸试验区改革和自贸区新片区建设进程中,要积极探索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并尽可能溢出创新效应,推动长三角改革开放水平的提升,具体途径思考如下:
一是积极探索产业项目的对接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这方面,浦东提出了产业发展方面的“六大硬核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就是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不是一个封闭的产业组织,而是一个具有强大包容性的开放系统,其发展超越了传统的地理边界和行政边界。浦东可以在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打造过程中,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已有的相关产业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产业布局,发挥产业规模效应,扩大产业集群优势。如江苏省在2018年提出要重点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也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聚焦的重点产业。因此,临港新片区和江苏省可以通过产业对接机制的探索,既可以发挥江苏制造业集聚、集群化发展具备一定基础的优势,又可以借助上海自贸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政策优势,强化产业协作和内引外联,共同打造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为代表的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二是积极探索资本金融的对接机制。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有投融资贸易自由化的优先政策,拥有更多资金入境和出境的政策优势。《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境内外投资者在新片区设立联合创新专项资金,允许相关资金在长三角地区自由使用;境内投资者在境外发起的私募基金,参与新片区创新型科技企业的融资,凡符合条件的可在长三角地区投资等。长三角地区的科创企业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优势,大量引进海外风险资本,实现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创新科技的有效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对于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企业来说,同样也是很好的提升并开拓发展空间的机会,可以成立长三角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以及私募基金等,积极走出国门,如投资参与德国、爱尔兰、以色列等国科技孵化器,通过合作参与的方式从海外学习并引进风险投资的先进理念,最终为长三角甚至全国范围内科创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
三是积极探索人才技术的对接机制。创新驱动发展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谁拥有了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谁就拥有了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全国所有自贸区的最大优势就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能够吸收国外高端生产要素,如技术、人力资本要素来推动国内产业和技术升级。临港新片区在人才方面的政策和开放力度是最高的。根据《方案》内容,临港新片区不仅要通过签证、停居留政策,实施更加便利的人才流动政策,更为重要的是,还提出允许让境外人士参加我国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外国专业人才可以在特殊经济功能区自由职业,并且享受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长三角一体化上升至国家战略意味着高质量的一体化,更高水平的开放,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引才引智政策。因此,长三角区域应该与临港新片区主动对接相关人才机制,争取尽快复制推广新片区的外籍人才等工作经验,积极争取让新片区的人才制度创新效果尽快溢出至长三角地区,通过人才政策的突破创新,重点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予以突破,从而助推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创新发展,助推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建成与优化。.
【注释】
[1]张莉,齐中英,田也壮.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转移过程研究[J].情报科学,2005,23(11):1606-1609.
[2]唐炎华,石金涛.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6,24(1):153-160.
[3]朱美光,等.知识溢出与高新区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研究[J].科学学语科学技术管理,2005(5):104.
[4]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编.新竹科学工业园区84年年报[Z].
[5]彼得·英甘丁,等.身怀技术返家园[J].商业周刊(中文版).1995(5).
[6]指注册在浦东、由浦东颁发许可证的机构;不包括注册在其他地区、在浦东开展业务的机构。
[7]吴冰.知识和知识管理:一个文献综述[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1,2006:57-61.
[8]林志刚,等.政策知识管理——一种新型政策工具研究[J]理论探讨,2009(1):151-1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