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升级:探索新机制

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升级:探索新机制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11月,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成立,对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进行统一管理,在全国率先探索整合优化特殊监管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三港三区”联动发展拉开序幕,浦东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转型升级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升级:探索新机制

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以外高桥保税区为代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其封闭运作、高效便捷的独特优势,成为浦东发展国际贸易、探索开放型经济的桥头堡,也为全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贡献了浦东智慧。

1990年6月,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外高桥保税区的英文翻译为“free trade zone”,用当时朱镕基同志的话来说,就是要“以建立自由港为目的,建立一个保证商品、人员、商船关税豁免,自由出入的自由贸易工业区”。外高桥保税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主要是进口免税、区内保税、进区退税,由于区内货物处于保税状态,可以自由流动。通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外高桥保税区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经济总量最大,是全国首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2010年,在英国伦敦《金融时报》全球自由贸易区综合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为中国开放经济水平的提升积累了宝贵经验。

2004年4月,为了推动贸易便利化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经国务院批准,全国首家区港联动试点项目——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获海关总署联合验收小组验收通过,封关运作面积1.03平方公里,政策上享受保税区和出口HYPERLINK开发区的叠加。“区港联动”的率先探索使得保税物流园区有别于一般物流园区,其功能拓展侧重于国际中转、国际配送、转口贸易和国际贸易,也进一步促进了外高桥保税区贸易便利化水平,对全国的示范效应在于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扩大外贸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

2005年12月,全国第一个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洋山保税港区规划面积8.14平方公里,由保税区陆域部分、东海大桥和小洋山岛港口区域三部分组成,其中陆域部分面积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和提供集装箱港口增值、进出口贸易、出口加工、保税物流、采购配送、航运市场等产业和服务功能,岛域部分是集装箱深水港码头作业区域,面积2.14平方公里,是集装箱装卸、中转的功能区域。洋山保税港区通过积极开拓国际采购、配送、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功能,承担了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要使命。

2009年7月,国家批准成立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同年11月,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成立,对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进行统一管理,在全国率先探索整合优化特殊监管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三港三区”(三港即外高桥港、洋山港、浦东机场空港,三区即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机场综保区)联动发展拉开序幕,浦东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转型升级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www.daowen.com)

在海关特殊监管区不同形态及管理体制的探索之外,浦东对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效应更多地体现在诸多功能性制度创新方面的探索。

如率先试点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在国家有关部委积极支持下,浦东先后建立海关事务服务中心、全国海关预归类上海分中心、检验检疫酒类和化妆品检测中心等监管服务点,推出“保税区空运进口货物虚拟货站”模式、保税货物与保税延展货物的统一监管等改革试点。围绕口岸进出便利化需求,率先在全国海关开展分类通关和无纸化通关改革试点,推进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申报单“三单合一”,设立全国质量检验检疫创新区、全国入境再利用产业检验检疫示范区,推进通关通检模式创新。

又如,注重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突破。以洋山保税港区为例,率先启动融资租赁业务,实现航运金融服务新突破;探索水水中转集拼、国际中转集拼、启运港退税、保税船舶登记、单船单机SPV等一系列改革试点,提升洋山口岸枢纽功能;全国首家启动期货保税交割试点,推动了洋山航运物流高端化发展;启动保税仓单质押融资试点、推出洋山铜溢价,提升了大宗商品资源配置能力;建立保税展示销售中心,为洋山保税港区注入贸易功能。

总而言之,浦东以特殊监管区为平台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探索实践,为国家建立自贸试验区的决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率先设立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